当前位置:首页>>东莞首家无人工厂调查:一台机器手可替代8人

东莞首家无人工厂调查:一台机器手可替代8人

发布时间:2015-07-14作者:Doris

在“世界工厂”东莞,首家“无人工厂”揭开了一幅未来制造的图景:所有的工序都由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数控电脑加工设备、无人运输车和自动化仓库设备来操作,技术人员则自如地坐在计算机旁,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实时监控着车间的生产信息。

车间的革命:“机器换人”换出产品效益

晚上8点,在广东东莞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的打磨车间,60台机器手正日夜无休地打磨一个个手机中框结构件。它们被分成10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由一条自动传送带上下料,这个过程不再需要任何人力,每条线只有3名工人负责看线和检查。

在几个月之前,完成这些工序还需要650名工人。长盈精密公司总经理助理罗卫强告诉记者,一台机器手可以替代6至8名工人,现在,打磨车间还有60名工人,未来将减少到20人。

颇有意味的是,在这个“无人车间”的隔壁,便是传统的人工车间。如今,它已废弃,四下漆黑,老式的人工打磨设备上已结有蛛网。

这是“机器换人”计划的第一步。长盈精密公司董事长陈奇星说,未来两年上岗的机器手将增加到1000台,“机器换人”计划完成后,整个中后台操作人员将不超过200人,80%的工序实现无人化。

在其位于东莞市大朗镇的数控机床车间,现在还有2000多名工人忙碌其间。“两年后,这些人要么离开,要么会被分流到其他岗位上,这个车间也将实现无人化。”罗卫强说。

与许多熟工相比,刚上线的机器手只能算是个“新手”,但其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却远超熟工、能手。挂在车间墙上的生产线数据对比显示,机器手上岗以来,产品不良率从超过25%降至不到5%,而产能从每月每人8000多件提高到2.1万件。

“不能简单地把‘机器换人’看成是解决用工难的办法,而是工业制造自动化、精密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和产品品质提高的体现。”陈奇星说。

自动化进程遭遇“钱紧”“技穷”

这家企业只是“世界工厂”的一个缩影。东莞市计划到2016年完成“机器换人”应用项目1000-1500个。今年初,广东省提出3年累计推动19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

然而,不少有意实施机器换人的企业却遭遇“钱紧”和“技穷”两大障碍。

罗卫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套机器手需要18万元,目前一个工人的年用工成本约6万元,而在不同工序上“机器换人”的替代率不同,有的工序在现阶段进行“机器换人”并不划算。

而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则苦于资金瓶颈而难有进展。记者调研了解到,目前动作复杂程度高、精准化程度高的机器人设备主要靠进口,仅机器手每台约20万元,如果整个配套设备都进口,一个台组则需45万元。

东莞市政府收到的500个申请“机器换人”专项资金项目累计投入需45亿元,有的一个企业的自动化升级投入就高达数亿元。“现在制造业企业本身就比较困难,很难拿出这么大笔资金进行自动化改造。”东莞市经信局技术科科长刘庆堂说。

除了资金,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是很多有意向进行“机器换人”企业的最大障碍。东莞市松山湖高新区管委会科教局局长邓国军说,全流程自动化改造不是简单地从国外买回几台机器人就可以实现的,还要求企业有应用研发的人才和能力。

以长盈精密为例,该公司有一个50人团队专门进行机器换人生产线的匹配实验和研发,还有600多人的技术工人队伍,可以对机器人生产线进行维护、修理。此外,企业还计划对一部分工人进行技能培训以适应新的岗位需求。

“无人工厂”启示录

“无人工厂”实质上是工业制造智能化、高端化的一个缩影。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无人车间”“无人工厂”将会出现。

记者蹲点调研发现,“无人工厂”的出现及其应用难题对“中国智造”有三点启示。

启示一:工业化水平较高地区应围绕“机器换人”推动产业创新升级、自动化进程,营造“全链条”生态环境。

邓国军说,要实现机器人的自主创新和自有品牌,就必须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考虑到包括机器人技术发明家、企业创业家、产业资本家、应用先行者、基地服务员和产业组织者6大人群。

“我们对人才的渴求远超过对资金的需求。”一些企业主对记者说。为了吸引人才,东莞市松山湖基地还提供100套人才公寓给予创新团队免费入住。

启示二:积极应对“机器换人”过程中的“减人”“增人”现象,减的是可重复工种的普工,增的是适配专业的新技术工人。

推动机器换人计划的多家企业负责人坦言,未来对于只进行重复劳动的普工的需求肯定要下降,但专业的技术工人需求会大幅提高;此外,企业因为自动化水平提高带来效益提高,需要扩大再生产,会新增岗位需求。

启示三:培育、扶持自动化标杆型、示范型企业,形成行业拉动效应。

目前,在东莞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规模以上企业还不到10家,企业规模普遍还偏小,缺乏产业组织者和行业龙头企业。这也是国内其他机器人产业园区共同遭遇的瓶颈。

随着机器人产业的升温,和过去不少新兴产业一样,全国各地都出现了“机器人热”,大大小小产业园区不断涌现。从事工业机器人研发生产李群自动化公司总监谭军民说,“要与国际机器人巨头企业竞争,还得集中资金和人才力量,培植几家标杆企业,这样我们的民族机器人产业才有国际竞争力,‘机器换人’计划和工业智能化才能推广普及。”

公司简介

宜科(天津)电子有限公司是中国工业自动化的领军企业,于2003年在天津投资成立,销售和服务网络覆盖全国。作为中国本土工业自动化产品的提供商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宜科在汽车、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器人、食品制药、印刷包装、纺织机械、物流设备、电子制造等诸多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宜科为智慧工厂的整体规划实施提供自系统层、控制层、网络层到执行层自上而下的全系列服务,产品及解决方案涵盖但不局限于云平台、MES制造执行系统、工业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工业无线通讯、机器人及智能设备组成的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电气控制系统集成、智能物流仓储系统等,以实现真正智能化的生产制造,从而带来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以及对生产灵活性和生产复杂性的管理能力的大幅提升。多年来,宜科以创新的技术、卓越的解决方案和产品坚持不懈地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全面支持,并以出众的品质和令人信赖的可靠性、领先的技术成就、不懈的创新追求,在业界独树一帜。帮助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智能制造进程,成为中国工业4.0智慧工厂解决方案当之无愧的践行者。

更多详情>>

联系我们

  • 联系人:章清涛
  • 热线:18611695135
  • 电话:
  • 传真:
  • 邮箱:18210150532@139.com

Copyright © 2015 ilinki.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智汇工业版权所有

电话:010-62314658 邮箱:service@ilinki.net

主办单位:智汇万联(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备1503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