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如何迈向智能制造升级之路

如何迈向智能制造升级之路

发布时间:2015-08-28作者:Doris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5月中旬,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制造强国战略。李克强总理日前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考察时再次强调,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之路,打造中国智能制造新优势。“中国制造”升级之路,任重而道远。

 

    难之所在,机之所生。根据《中国制造2025》,我国将大体分“三步走”、用3个10年左右时间,最终跻身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在此过程中,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推广“智能制造”,做大“互联网+”模式,实现从“制造”向“智造”的新突破。这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的产业现状和发展路径如何?又该如何着手,如何发力?记者日前深入沈阳制造业一线探寻究竟。

 

    创新驱动:创什么,怎么创?

 

    核心技术买不来,创新要走“自主化”

 

    展览台上,两个微型机器人展开欢迎横幅;小型机器人踏着音乐节拍运送货物……6月9日,第二届中国机器人峰会在天津召开,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生产的机器人,展现着全新的制造业发展方向,也昭示着创新驱动的巨大魅力。

 

    机器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在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记者大开眼界:机器人满车间来回穿梭——根据指令到仓库取货,搬运到工位上,然后由机械手装备零部件。此后的喷涂、烘干、监测、成品入库,全部由机器人完成。

 

    新松的技术与欧美比肩,产品销售火爆,但丝毫不敢放慢创新的脚步。公司总裁曲道奎告诉记者:“信息化时代,全球市场上没有任何空隙。一旦‘落伍’,不但吃不到肉,可能连喝汤的资格都没了。”

 

    记者采访了解到,许多制造企业都有类似的共识:由于长期关注终端产品,而忽视材料、工艺、产业技术等领域的创新力和保障力,我国能够实现自主创新的企业较少。许多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只能“产值在国内,利润在国外”。

 

    作为全球第一大金属切削机床企业的沈阳机床集团,也曾经历过“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受制于人”的烦恼。2014年,沈阳机床集团销量5.6万台,数控机床产值占77%。尽管机床的“体”是中国制造,而“魂”即数控系统却是从日本发那科、德国西门子公司买来的。

 

    沈阳机床集团宣传部部长黎先东算了一笔账:“一台售价35万元的数控机床,进口数控系统时,对方开价竟高达28万元。这真是‘用造飞机的成本赚种土豆的钱’。”更让人尴尬的是,每卖出一台数控机床,就帮德国和日本公司卖出一套数控系统,为其赚取20%的高额利润。

 

    沈阳机床开始了艰难的突围之路。黎先东介绍,集团曾试图模仿,可数控系统“看不见、摸不着”,不掌握源代码,即使拆开设备进行分析和仿制,做成的仍是“脑残”产品;他们曾斥巨资从国外购买技术,然而解读数据需要5年时间,实现产业化还需5年,这些技术早已过时了;他们还试图与国外合作研发,但也半途夭折。

 

    关键性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可对于创新者来说,只有华山一条路——靠自己。”基于这样的共识,历经模仿、引进、研发等诸多磨难而不得,沈阳机床集团最终回到原点:自主创新。他们历时7年多投入11.5亿元,攻克了数控核心技术,成功研发出基于互联网条件下的i5智能机床,实现了从“制造”向“智造”的新突破。

 

    对此,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指出,要健全“产学研用”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快重大科技专项和行业共性技术攻关,提升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企业创新能力。这也是“中国制造2025”更加突出创新驱动的原因。

 

    智能制造:造什么,怎么造?

 

    深度融合用“乘法”,生产模式“智能化”

 

    高耸的烟囱,曾是工业化的象征,而现代化的厂房、在流水线上忙碌的工人则是现代工业给人们的印象。

 

    今天,一个全新的制造业变局正在上演:集合了数字化、网格化、智能化等特点的“智能制造技术”,已成为新型生产模式。

 

    在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的智能制造平台基地,从切割、焊接、喷涂、装配到调试,全套机器人生产线错落有致。只见机器人用“细长胳膊”在大型装备上划出一簇簇蓝色火焰,经过层层工艺加工,最终生产出国防工业领域的核心动力装置——燃气轮机。

 

    “以前我给材料‘看病’,现在我给机器人‘看病’;以前担心焊接中的各种人工操作失误,现在只需控制电脑就能有完美的焊缝。”焊接工人孙鹏生动地描述了智能制造与传统制造的区别。

 

    正如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所言,“互联网+”改变了工业生产方式,衍生出许多新服务、新业态和新模式。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必须抓住信息化和制造业的融合机遇,其切入点和主攻方向正是“智能制造”。

 

    一个庞大的“智能工厂”项目正在孕育之中:沈阳机床集团正与相关企业合作,用智能化生产线,打造“数字化无人车间”。而在未来三年内,分布在全国的3万台智能机床,将通过工业云平台联网运转。

 

    这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智能工厂”将实现在线加工、指尖制造、离散式生产,管理人员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可以通过网络终端掌控整个车间的运行状态,了解每个零部件的生产成本、质量,并对机床实现远程实时诊断维护。

 

    参与该项目研发的中科院沈阳计算所所长林浒认为,“智能制造”并非是把互联网与制造业简单相加,而是要发挥“乘法”效果,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互联网新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让传统制造业焕发青春。

 

    与此同时,“智能制造”也迎来了政策的春风。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通知,今年将启动30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苗圩介绍,智能制造对技术水平和资金实力要求很高,我国制造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推广“试点”势在必行。

公司简介

宜科(天津)电子有限公司是中国工业自动化的领军企业,于2003年在天津投资成立,销售和服务网络覆盖全国。作为中国本土工业自动化产品的提供商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宜科在汽车、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器人、食品制药、印刷包装、纺织机械、物流设备、电子制造等诸多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宜科为智慧工厂的整体规划实施提供自系统层、控制层、网络层到执行层自上而下的全系列服务,产品及解决方案涵盖但不局限于云平台、MES制造执行系统、工业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工业无线通讯、机器人及智能设备组成的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电气控制系统集成、智能物流仓储系统等,以实现真正智能化的生产制造,从而带来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以及对生产灵活性和生产复杂性的管理能力的大幅提升。多年来,宜科以创新的技术、卓越的解决方案和产品坚持不懈地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全面支持,并以出众的品质和令人信赖的可靠性、领先的技术成就、不懈的创新追求,在业界独树一帜。帮助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智能制造进程,成为中国工业4.0智慧工厂解决方案当之无愧的践行者。

更多详情>>

联系我们

  • 联系人:章清涛
  • 热线:18611695135
  • 电话:
  • 传真:
  • 邮箱:18210150532@139.com

Copyright © 2015 ilinki.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智汇工业版权所有

电话:010-62314658 邮箱:service@ilinki.net

主办单位:智汇万联(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备1503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