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迅速崛起 遭遇“成长的烦恼”

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迅速崛起 遭遇“成长的烦恼”

发布时间:2017-12-14作者:智汇张瑜

新能源汽车是国家确定的新兴战略产业,在快速崛起的同时,也面临发展中的诸多痛点。记者调研发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实现“变道超车”的目标,仍需在久久为功上下功夫。

自主品牌迅速崛起

2016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公交集团购买了66辆新能源公交客车,目前平均每天运送旅客40万人次。总经理助理刘葆春算了一笔账,每天每辆纯电动公交车比燃油车节省费用80元,8米长客车减少碳排放相当于每年植树124万棵。

这66辆新能源客车,采购自郑州宇通客车有限公司。宇通产品经理赵伟介绍,宇通5年来共卖出新能源客车6万多辆,仅2016年就卖出了2.6万辆电动客车。

“十二五”以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介绍,五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从不足5000辆发展到51万辆,保有量从1万辆提升到100万辆,占全球的一半,居世界第一。

北汽福田北京欧辉客车分公司副总经理秦志东回忆说,企业2008年造出第一批新能源公交客车时,没有国家补贴,新客车比燃油车节省30%运营成本,在广东赢得市场。目前,福田欧辉在全国累计销售了1万辆新能源客车,运营在河北、江苏等省份的公交线路上。

北汽集团2009年11月成立新能源公司,起初只有20多人的筹备组。“当时没有技术标准,完全靠自己摸索,我们把燃油车的发动机拆除了,装上电池,造出了第一辆电动车。”北汽新能源公司副总经理张勇回忆说。如今,北汽新能源公司已经发展到3000多人,去年卖出电动小轿车5万辆,今年有望达到15万辆。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工业产业链正在崛起。据张勇预测,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将达到200万辆,仅生产环节的年产值就达5000亿元,整个产业链则超过上万亿元。预测未来,中国自主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望取代现有的西方垄断核心技术的传统汽车工业,成长为国民经济新的强力支柱产业。

遭遇“成长的烦恼”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异军突起的同时,也遭遇到了“成长的烦恼”。

目前,传统燃油车认证项目主要有公告、环保和3C,这三项认证体系规范,要求明确。新能源汽车除以上三项外,还增加了推荐目录、免税目录、环保信息公开、燃油消耗量报送、安全技术标准等认证项目,涉及多个政府部门的审批。

“我们的第一任务是跑证,准生公告、油耗、等级目录、安全技术标准等,大认证里套着小认证,加起来有几百个。”沈阳华龙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杜炬说,“用强制认证来保障车辆质量合格,是必要的。有些重复的认证可否进行简化?”

“希望政策相对稳定,不要频繁变动。如电池一项,有关部门的标准每升级一次,企业要从产品研发、设计等全链条重新做验证,需花费几百万元。”北京恒誉新能源汽车租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永跃说,政策要既能适应技术进步的变化,又能让企业稳步发展。

为卡住骗补,2016年年底,有关部门下发通知,非个人用户购买的新能源汽车申请补贴,车辆累计行驶里程须达到3万公里。

“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有的企业开着空车跑里程。通勤类的班车、校车每天跑几十公里,一年也跑不到1万公里。”在客车行业从业多年的销售员马格建议,可否增加政策的针对性,由有关部门具体监督车辆使用情况。

厦门金龙集团品牌经理马文雄也希望补贴政策能稳定。他说:“每年都是快到年底时才出台当年的补贴细则,这就导致厂家前大半年吃不饱,后两个月应接不暇,而电动客车生产备料最快也需要一个月时间。”

政府扶持的“手”要稳健

面对复杂繁复的局面,业界期待政府扶持的“手”更稳健。

范永跃认为,对于自主品牌而言,新能源汽车的国际竞争已拉开大幕,单纯靠补贴生存的车企必将被淘汰,市场环境将迫使自主品牌不断推进技术进步和服务提升。

张勇指出,老百姓购买新能源车仍然顾虑多,充电难、续航短、性能不稳定等问题仍待攻克。希望政府对自主品牌车企的技术创新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

珠海银隆新能源产业园产品经理薛成建议,政府部门要在制定基础门槛认证上下功夫,其余的给企业留出创新空间。以电池为例,目前,蓄能更高、续航里程更长的固体电池、液体电池、石墨烯电池正在研究中;换电、充电、快充、慢充等充电方式也各有优劣,标准不宜过细。

“企业进入市场的产品与报批的是否一致,质量合格不合格,安全是否有保障?”山东一家客车运营公司的负责人表示,政府不能一批了之,更要加强监管短板。

政府的手还要“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董扬说,我国已累计建成公共充电桩19.5万个,面对100万辆纯电动车的需求,最少要建到30万个桩,才能满足需要。

公司简介

宜科(天津)电子有限公司是中国工业自动化的领军企业,于2003年在天津投资成立,销售和服务网络覆盖全国。作为中国本土工业自动化产品的提供商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宜科在汽车、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器人、食品制药、印刷包装、纺织机械、物流设备、电子制造等诸多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宜科为智慧工厂的整体规划实施提供自系统层、控制层、网络层到执行层自上而下的全系列服务,产品及解决方案涵盖但不局限于云平台、MES制造执行系统、工业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工业无线通讯、机器人及智能设备组成的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电气控制系统集成、智能物流仓储系统等,以实现真正智能化的生产制造,从而带来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以及对生产灵活性和生产复杂性的管理能力的大幅提升。多年来,宜科以创新的技术、卓越的解决方案和产品坚持不懈地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全面支持,并以出众的品质和令人信赖的可靠性、领先的技术成就、不懈的创新追求,在业界独树一帜。帮助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智能制造进程,成为中国工业4.0智慧工厂解决方案当之无愧的践行者。

更多详情>>

联系我们

  • 联系人:章清涛
  • 热线:18611695135
  • 电话:
  • 传真:
  • 邮箱:18210150532@139.com

Copyright © 2015 ilinki.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智汇工业版权所有

电话:010-62314658 邮箱:service@ilinki.net

主办单位:智汇万联(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备1503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