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TLC闪存颗粒为什么不好?

TLC闪存颗粒为什么不好?

发布时间:2016-02-10作者:智汇张瑜

   “TLC真的不好吗?”苹果在目前的64GB/128GB iPhone 6/6 Plus机型中使用了SK  Hynix,Toshiba和SanDisk的TLC闪存芯片,而这被认定为iPhone 6频繁闪退,重启死机的主因(官方还未承认)。

  那么什么是TLC呢?

  TLC是一种闪存颗粒的存储单元,它的英文是TLC = Trinary-Level  Cell,即3bit/cell。在TLC发明之前,固态硬盘大部分采用SLC和MLC,即Single-Level Cell单层单元和Multi-Level  Cell多层单元。早在去年三星840evo固态硬盘就采用了TLC芯片,后来被发现存在老数据读取速度下降的问题,三星坚称,问题源于闪存管理算法失误,并不是TLC闪存颗粒的毛病。

  目前来说,大部分的固态硬盘采用MLC颗粒,极少高端的产品采用SLC颗粒,因为价格的问题部分入门级固态硬盘采用了TLC颗粒。从成本采购上来看,TLC的价格相对于MLC来说要便宜不少,更别提是SLC。

  为什么TLC不好呢?

  在小编之前的测试中,尤其是固态硬盘的读写速度上,采用TLC芯片的三星840evo和采用MLC的金士顿在读取速度方面几乎都超过了180MB/s,从简单的速度测试上两者的性能并没有差。但其实工作原理决定着TLC有致命的硬伤。

  寿命

  存取原理上SLC架构是0和1两个充电值,即每Cell只能存取1bit数据,有点儿类似于开关电路,虽然简单却非常稳定。MLC架构可以一次储存4个充电值(00,  01, 10, 11),因此拥有比较好的存储密度,TLC能一次性存储8个充点值(000, 001, 010, 011, 100, 101, 110, and  111),因此密度更高,当然成本更低。

  寿命问题就是因为它的工作原理上:

  当你要写入数据,需要在控制栅极施加电压,而源极和漏极的电压都为0V。电压形成一个电场,这样电子就可以通过二氧化硅这层绝缘体从N通道进入到浮点栅极。这个过程通常也被成为“隧穿”。想要删除存储单元,需要在P型半导体施加电压并且保持控制栅极的电压为0。电场形成后电子就可以通过二氧化硅层。这就是NAND闪存在重新写入新数据之前必须要删除原来数据的原因:你必须要先把原来的电子释放掉,然后才能重新进入电子。问题是二氧化硅绝缘层的厚度只有10纳米的厚度,它并不是永不磨损的金刚之躯。在每一次的“隧穿”之后,它都会有磨损。当二氧化硅最终破损后,原子键破裂。

  SLC能够容忍更多的电压状态的变化,因为它本身只有两种电压状态。但是在TLC闪存中,存储单元中有八种电压状态,这样硬盘的容错能力就十分有限了。这正是问题所在,SLC闪存拥有更大的电压空间,因此它能够容忍跟高的电压峰值变化,直到整个Block因为擦除数据过慢而停止工作。这就是SLC闪存拥有更高擦写次数的原因。用户可以删除或者写入数据的次数要更长。而TLC的电压容忍率最低,因此TLC闪存的擦写次数自然最低。所以目前大多数的TLC的写入次数只有1000次左右。耐用性(寿命)正是TLC的致命软肋。

  当然寿命可以通过控制芯片校验和智能磨损平衡技术算法,使得每个存储单元的写入次数可以平均分摊,但对于TLC而言这还不足够好。依旧再用840evo举例,国外有达人做个一个耐用性测试,编程/擦写循环(P/E)次数大概是1064次,也就是说250GB的终生数据写入量也就在270TB左右。

  TLC闪存颗粒为什么不好?

  三星840系列使用的是自家的21nm制程ToggleDDR2.0TLC闪存颗粒

  128GB iPhone 6  就算你用三年,你能写入数据达到130TB吗?这或许就是胆大的苹果敢使用TLC的主要原因。不过据说,苹果最近也在考虑更换TLC闪存的事情,当然一切还没有最终的消息。

公司简介

宜科(天津)电子有限公司是中国工业自动化的领军企业,于2003年在天津投资成立,销售和服务网络覆盖全国。作为中国本土工业自动化产品的提供商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宜科在汽车、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器人、食品制药、印刷包装、纺织机械、物流设备、电子制造等诸多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宜科为智慧工厂的整体规划实施提供自系统层、控制层、网络层到执行层自上而下的全系列服务,产品及解决方案涵盖但不局限于云平台、MES制造执行系统、工业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工业无线通讯、机器人及智能设备组成的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电气控制系统集成、智能物流仓储系统等,以实现真正智能化的生产制造,从而带来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以及对生产灵活性和生产复杂性的管理能力的大幅提升。多年来,宜科以创新的技术、卓越的解决方案和产品坚持不懈地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全面支持,并以出众的品质和令人信赖的可靠性、领先的技术成就、不懈的创新追求,在业界独树一帜。帮助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智能制造进程,成为中国工业4.0智慧工厂解决方案当之无愧的践行者。

更多详情>>

联系我们

  • 联系人:章清涛
  • 热线:18611695135
  • 电话:
  • 传真:
  • 邮箱:18210150532@139.com

Copyright © 2015 ilinki.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智汇工业版权所有

电话:010-62314658 邮箱:service@ilinki.net

主办单位:智汇万联(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备1503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