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污水处理干货:硝化-反硝化工艺

污水处理干货:硝化-反硝化工艺

发布时间:2016-02-25作者:智汇张瑜

  随着环保政策的日趋严格,对氮磷的严格要求日益突出,我们如果依旧以去除有机物的思路设计污水处理站,将导致污水处理站难以挖掘生化工艺的潜力,总氮去除效率跟不上,导致后期的重复建设,同时没能充分利用原有污水处理站的有机物营养,而致使投资运行成本提高。掌握更深度的污水处理知识,对提升环保技能水平、降低投资与运行成本至关重要。

  小编最近在设计上习惯性以氮元素为出发点,以去除氮的最终目标的生化系统设计。因此,饶有兴趣的整理了硝化-反硝化工艺的一些基础知识和设计原理。同时小编还对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厌氧氨氧化技术具有浓烈的兴趣,也期待与志同道合的微友一同探讨。

  一、硝化与反硝化基础知识

  废水中的氮常以合氮有机物、氨、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等形式存在。生物处理把大多数有机氮转化为氨,然后可进一步转化为硝酸盐。

污水处理干货:硝化-反硝化工艺

  1、硝化与反硝化

  (一) 硝化

  在好氧条件下,通过亚硝酸盐菌和硝酸盐菌的作用,将氨氮氧化成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过程,称为生物硝化作用。

  反应过程如下:

  亚硝酸盐菌(8-36h)

  NH4++3/2O2→NO2-+2H++H2O-△E E=278。42KJ

  第二步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

  酸盐菌(12-59h)

  NO-+1/2O2 →NO3--△E △E=278。42KJ

  这两个反应式都是释放能量的过程,氨氮转化为硝态氮并不是去除氮而是减少它的需氧量。上诉两式合起来写成:

  NH4++2O2 →NO3-+2H++H2O-△E △E=351KJ

  综合氨氧化和细胞体合成反应方程式如下:

  NH4++1。83O2+1。98HCO3-→0。02C5H7O2N+0。98 NO3-+1。04 H2O+1。88H2CO3

  由上式可知:(1)在硝化过程中,1g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氮时需氧4。57g;(2)硝化过程中释放出H+,将消耗废水中的碱度,每氧化lg氨氮,将消耗碱度(以CaCO3计) 7。lg。

  (3)水中BOD不宜过高,20mg/L以下,否则会使增值速率较大的异氧细菌迅速增殖,使自养型的硝化细菌受到排挤,难以形成优势菌种,使硝化反应难以进行。

  影响硝化过程的主要因素有:

  (1)pH值 当pH值为8。0~8。4时(20℃),硝化作用速度最快。

  由于硝化过程中pH将下降,当废水碱度不足时,即需投加石灰,维持pH值在7。5以上;

  (2)温度 温度高时,硝化速度快。亚硝酸盐菌的最适宜水温为35℃,在15℃以下其活性急剧降低,故水温以不低于15℃为宜;

  (3)污泥停留时间 硝化菌的增殖速度很小,其最大比生长速率为 =0。3~0。5d-1(温度20℃,pH8。0~8。4)。为了维持池内一定量的硝化菌群,污泥停留时间 必须大于硝化菌的最小世代时间 。在实际运行中,一般应取 〉2d ;

  (4)溶解氧 氧是生物硝化作用中的电子受体,其浓度太低将不利于硝化反应的进行。一般,在活性污泥法曝气池中进行硝化,溶解氧应保持在2~3mg/L以上;

  (5)BOD负荷 硝化菌是一类自养型菌,而BOD氧化菌是异养型菌。若BOD5负荷过高,会使生长速率较高的异养型菌迅速繁殖,从而使自养型的硝化菌得不到优势,结果降低了硝化速率。所以为要充分进行硝化,BOD5负荷应维持在0。3kg(BOD5)/kg(SS)。d以下。

  (二) 反硝化

  在缺氧条件下,由于兼性脱氮菌(反硝化菌)的作用,将NO2--N和NO3--N还原成N2的过程,称为反硝化。反硝化过程中的电子供体(氢供体)是各种各样的有机底物(碳源)。以甲醇作碳源为例,其反应式为:

  6NO3-十2CH3OH→6NO2-十2CO2十4H2O

  6NO2-十3CH3OH→3N2十3CO2十3H2O十60H-

  综合反应式为:

  6NO3-+5CH3OH→5CO2+3N2+7H2O+6OH-

  由上可见,在生物反硝化过程中,不仅可使NO2--N、NO3--N被还原,而且还可使有机物氧化分解。

  1mg的硝酸盐氮理论消耗2。87mg的BOD5,一般4mg的BOD5即可满足反硝化的需求

  影响反硝化的主要因素:

  (1)温度 温度对反硝化的影响比对其它废水生物处理过程要大些。一般,以维持20~40℃为宜。苦在气温过低的冬季,可采取增加污泥停留时间、降低负荷等措施,以保持良好的反硝化效果;

  (2)pH值 反硝化过程的pH值控制在7。0~8。0;

  (3)溶解氧 氧对反硝化脱氮有抑制作用。一般在反硝化反应器内溶解氧应控制在0。5mg/L以下(活性污泥法)或1mg/L以下(生物膜法);

  (4)有机碳源 当废水中含足够的有机碳源,BOD5/TKN〉(3~5)时,可无需外加碳源。当废水所含的碳、氮比低于这个比值时,就需另外投加有机碳。外加有机碳多采用甲醇。考虑到甲醇对溶解氧的额外消耗,甲醇投量一般为NO3--N的3倍。此外,还可利用微生物死亡;自溶后释放出来的那部分有机碳,即“内碳源”,但这要求污泥停留时间长或负荷率低,使微生物处于生长曲线的静止期或衰亡期,因此池容相应增大。

  二、脱氮型工业污水的设计

  ①设计的观点

  脱氮通常采用脱氮池-硝化池(膜分离池)2池进行;如要求去除率在90%以上或处理出水T-N≦5mg/L的场合,还需要采用第2脱氮池-再曝气池(膜分离池)的组合型2段脱氮法。

  脱氮池的搅拌应采用带入氧气较少的机械式设备。

  ②1级脱氮法

  硝化池及脱氮池的容量,根据下表的脱氮速率(标准)和硝化速率决定后,计算出脱氮容积负荷。

  脱氮容积负荷(kg-N/(m3/d))=脱氮(硝化)速率(kg-N/(kg-SS/d))×MLSS浓度(kg/m3)

污水处理干货:硝化-反硝化工艺

  硝化液循环量计算:根据去除率决定

  从硝化池到脱氮池的循环比如果为R,硝化液循环量则为RQ,从脱氮池的移送量则为(R+1)Q。这时的最大脱氮率为R/(R+1)×100(%),所以实际上从脱氮率算出R,并决定循环水泵的移送量(R+1)Q。

 

污水处理干货:硝化-反硝化工艺

  ③2级脱氮法

  2级脱氮法中第2级脱氮池对NOx的脱氮率可达100%,所以理论上对无机性氮的去除率可以为100%,但是現实情况是膜分离池中有NOx的溶出,所以会有0~3mg/L左右的余留。

  首先需选择从膜分离池的返送汚泥送到硝化池(流程1) ,还是送到第1脱氮池(流程2)。作为大概值,流入的BOD/N〈4时采用流程1,BOD/N≧4时采用流程2。

  另外,有关甲醇的使用量,参照药液使用量计算公式。

  1) 流程1(BOD/N〈4)

  第1级脱氮池中为了节約加碳源量(甲醇等),第1脱氮池的去除氮量为流入BOD5×1/3(mg/L)的数值,剩余的氮量需要在第2级脱氮池去除。根据第1脱氮池的脱氮量计算去除率,决定硝化液循环比(R)。另外根据各池的汚泥浓度设为多少决定返送汚泥比(r)(表2-4)。各池的汚泥浓度减小时各水池的容量增大,所以最好返送汚泥比(r)≧3。

  流入BOD几乎没有的场合,硝化液循环比设为R≧1,对第1级及第2级脱氮池注入需要的加碳源量。

污水处理干货:硝化-反硝化工艺

  各水池容积计算:

  -第1级脱氮池:根据表2-3的脱氮速度(标准)求得氮容积负荷,计算第1级的氮去除量(流入氮量×第1级去除率)。

  -根据硝化池:硝化速度求得氮容积负荷。这时,考虑为了全量硝化对流入氮量进行计算。

  -第2脱氮池:求得脱氮速度(甲醇?醋酸),对第2级的去除对象氮量(流入氮量-第1级去除量)进行计算。

  -膜分离池:为了防止由于汚泥分解造成氮的再偏析,膜分离池容量应为可以设置膜分离装置的最小容量。

  2) 流程2(BOD/N≧4)

  和流程1一样、根据第1级脱氮池的脱氮量计算去除率决定硝化液循环比(R),因为流入BOD高,所以R≧4。根据各池的汚泥浓度设为多少决定返送汚泥比(r)(表2-4)。各池的汚泥浓度减小时各水池的容量增大、所以最好返送汚泥比(r)≧3。

  和流程1相比第1脱氮池的MLSS可以提高,所以有可以减小水池的优点。

  各水池容积计算

污水处理干货:硝化-反硝化工艺

  -第1脱氮池:根据表2-3的脱氮速度(标准)求得氮容积负荷、对第1段的去除对象氮量(R=4的场合 流入氮量×4/5)进行计算。

  -硝化池:根据硝化速度求得氮容积负荷。这时、考虑为了全量硝化对流入氮量进行计算。

  -第2脱氮池:需注入脱氮时所需要的加氢量。池容量是求得脱氮速度(甲醇?醋酸)、对第2段的去除对象氮量(流入氮量-第1段去除量)进行计算。

  -膜分离池:为了防止由于汚泥分解造成氮的再偏析、膜分离池容量应为可以设置膜分离装置的最小容量。

 

公司简介

宜科(天津)电子有限公司是中国工业自动化的领军企业,于2003年在天津投资成立,销售和服务网络覆盖全国。作为中国本土工业自动化产品的提供商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宜科在汽车、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器人、食品制药、印刷包装、纺织机械、物流设备、电子制造等诸多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宜科为智慧工厂的整体规划实施提供自系统层、控制层、网络层到执行层自上而下的全系列服务,产品及解决方案涵盖但不局限于云平台、MES制造执行系统、工业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工业无线通讯、机器人及智能设备组成的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电气控制系统集成、智能物流仓储系统等,以实现真正智能化的生产制造,从而带来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以及对生产灵活性和生产复杂性的管理能力的大幅提升。多年来,宜科以创新的技术、卓越的解决方案和产品坚持不懈地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全面支持,并以出众的品质和令人信赖的可靠性、领先的技术成就、不懈的创新追求,在业界独树一帜。帮助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智能制造进程,成为中国工业4.0智慧工厂解决方案当之无愧的践行者。

更多详情>>

联系我们

  • 联系人:章清涛
  • 热线:18611695135
  • 电话:
  • 传真:
  • 邮箱:18210150532@139.com

Copyright © 2015 ilinki.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智汇工业版权所有

电话:010-62314658 邮箱:service@ilinki.net

主办单位:智汇万联(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备1503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