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明暗之间的功夫:LED照明设计“伦理”如何存在?

明暗之间的功夫:LED照明设计“伦理”如何存在?

发布时间:2016-03-10作者:智汇张瑜

  从设计的角度谈设计,从建筑的角度谈照明,这或许是很多的老师选择的角度。

  如果我们要谈得更深入呢?还会有什么角度能让我们醍醐灌顶吗?

  胡国剑老师的课程另辟了蹊径,从他研究的视知觉角度谈照明设计,把光如何被视觉神经接受,最后形成我们的情绪入手,角度独特刁钻,像个独步武林功夫了得却神秘莫测的高手。

  “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设计的不是照度,而是每个空间不同立面的亮度。”

  我们在讨论照明方案的时候,对观感的舒适性程度衡量谈及甚多,但这只是知其然的表面而已,而要知其所以然,这门对视知觉研究的课程你一定不能错过。

  太多知识隐藏的奥妙,或许会让你豁然开朗,恍然大悟。

  上次我们谈及了照度标准值的制定是根据视知觉效用,那么这次我们来看看,那些不同的照度数值之间,会构成何种关系,对于照明设计而言,为何其中有设计“伦理”的存在?

  我们先来看看暗适应和明适应的关系:

  明适应和暗适应

  当人长时间在明亮环境中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见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后,视觉敏感度才逐渐增高,能逐渐看见在暗处的物体,这种现象称为暗适应(dark adaptation)。

  相反,当人长时间在暗处而突然进入明亮处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不能看清物体,只有稍待片刻才能恢复视觉,这称为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

  图:我们能明显从上图看到,从明入暗适应时间长,从暗到明的适应时间短(红色框内)。这些感觉我们也能在我们日常生活经验中找到感觉。

  理论上解释的话,暗适应是人眼在暗处对光的敏感度逐渐提高的过程。一般是在进入暗处后的最初约7分钟内,人眼感知光线的阈值出现一次明显的下降,以后再次出现更为明显的下降;大约进入暗处25-30分钟时,阈值下降到最低点,并稳定于这一状态。

  据分析,暗适应的第一阶段主要与视锥细胞视色素的合成增加有关;第二阶段亦即暗适应的主要阶段,与视杆细胞中视紫红质的合成增强有关。

  明适应的进程很快,通常在几秒钟内即可完成。其机制是视杆细胞在暗处蓄积了大量的视紫红质,进入亮处遇到强光时迅速分解,因而产生耀眼的光感。只有在较多的视杆色素迅速分解之后,对光较不敏感的视锥色素才能在亮处感光而恢复视觉。

  照明规划的专业“伦理”体现

  那么问题来了,所谓照明规划的“伦理”,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专业性上,举个典型的例子:

  下图是一个剧院(电影院)的照明设计分析:

  请试想,室外的照度通常达到的范围是多少?晴天时高达100,000lx,剧院或影院呢?如果仅仅开启安全照明时不会超过10lx,我们假设室外是10,000lx,观众走到10lx的影院室内,这过程中眼睛承受了1000倍的光照度级别差别。

  从暗适应的理论来看的话,1000:1的光照度级别的差异适应,普通人可能要经历1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

  那么这种情况下,优秀的照明设计师应该做什么?

  优秀的照明设计师就应该判断,在观众从户外进入剧院室内时行走的路线,入口、门厅、过道、走廊等,应该如何在不同的位置进行不同级别照度的照明规划,用不同的照度过渡去帮助观众逐步构建视觉的舒适度。

  图:常规情况下的一些可视度范围,暗视觉、中间视觉和明视觉。

  对于上述影院/剧院的例子,我们谈论的明暗只是舒适与否的问题,但在有些情况下,明暗之间涉及的就是安全的问题,譬如隧道照明:

  图:当驾驶员从外部忽然进入隧道时,暗视觉效应使得隧道入口段的照明应该比中断更亮,而明视觉又使得出口段应该比入口段稍暗。

  因此,在理解不同的照度值意义之外,更要理解明暗之间对人的视觉影响效用所在,这应该说是照明设计师的专业伦理。

公司简介

宜科(天津)电子有限公司是中国工业自动化的领军企业,于2003年在天津投资成立,销售和服务网络覆盖全国。作为中国本土工业自动化产品的提供商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宜科在汽车、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器人、食品制药、印刷包装、纺织机械、物流设备、电子制造等诸多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宜科为智慧工厂的整体规划实施提供自系统层、控制层、网络层到执行层自上而下的全系列服务,产品及解决方案涵盖但不局限于云平台、MES制造执行系统、工业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工业无线通讯、机器人及智能设备组成的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电气控制系统集成、智能物流仓储系统等,以实现真正智能化的生产制造,从而带来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以及对生产灵活性和生产复杂性的管理能力的大幅提升。多年来,宜科以创新的技术、卓越的解决方案和产品坚持不懈地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全面支持,并以出众的品质和令人信赖的可靠性、领先的技术成就、不懈的创新追求,在业界独树一帜。帮助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智能制造进程,成为中国工业4.0智慧工厂解决方案当之无愧的践行者。

更多详情>>

联系我们

  • 联系人:章清涛
  • 热线:18611695135
  • 电话:
  • 传真:
  • 邮箱:18210150532@139.com

Copyright © 2015 ilinki.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智汇工业版权所有

电话:010-62314658 邮箱:service@ilinki.net

主办单位:智汇万联(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备1503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