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产业化难点浅析

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产业化难点浅析

发布时间:2017-03-26作者:林静

近日由国家工信部等三部委联合出台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要求,到2020年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达到300瓦时/公斤以上,力争实现350瓦时/公斤。此前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也将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达“300瓦时/公斤”设定为动力电池技术首先应该达成的一个“小目标”。

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产业化难点浅析

对于目前国内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普遍在220瓦时/公斤左右的现状,在未来不足4年的时间内,将单体比能量再提升近4成,无论对于研究机构还是产业界,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正极材料方面,业界纷纷将目标放在了高镍材料上,而负极材料方面,业界普遍认为硅碳负极足以“担此大任”。

国外部分企业已经实现了硅碳负极材料的量产。比如松下2013年量产的NCR18650C型号电池,即采用硅碳负极材料;日本GS汤浅推出的硅基负极材料锂电池,已应用于三菱汽车上;日立麦克赛尔将硅碳负极材料用于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小型锂离子电池上;特别是特斯拉将硅碳负极成功应用于即将量产的Model 3上,实现超300瓦时/公斤的比能量,更让业界看到了硅碳负极在提高动力电池比能量方面的希望。

然而,国内企业在硅碳负极产业化方面动作较慢。除贝特瑞的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已有国外批量订单外,CATL、比亚迪、国轩高科、力神、比克、杉杉股份、星城石墨等企业硅碳负极的产业化应用都在推进中。

为何国外企业特别是日企在硅碳负极产业化方面,走的比国内企业要远得多?这还要从硅碳负极的特性说起。石墨的理论比容量是372mAh/g,而硅负极的理论比容量高达4200mAh/g。石墨作为成熟的负极材料,其能量密度已经基本被充分发挥,要想在能量密度上有所提升,与硅结合是一种较好的方式。但在真正的使用过程中,硅碳负极存在很多先天的“不足”。

主要是体积膨胀问题。在充放电过程中,硅的体积会膨胀100%-300%,不断的收缩膨胀会造成硅碳负极材料的粉末化,严重影响电池寿命;其次,硅的不断膨胀,在电池内部产生很大的应力,这种应力对极片造成挤压,循环多次后可能出现极片断裂的情况;再次,也是由于电池内部应力的原因,很有可能造成电池内部孔隙率的降低,减少锂离子移动通道,造成锂金属的析出,影响电池安全性。此外,硅为半导体,导电性比石墨差很多,导致锂离子脱嵌过程中不可逆程度大,从而降低其首次库伦效率。正因如此,硅碳负极在研发和应用方面的面临着较高的技术壁垒。

对于硅膨胀问题,有业内人士建议,可以多从力学的角度研究电池内部的应力问题,通过控制碳材料中硅的含量、减小硅的体积到纳米级,或者通过改变石墨质地、形态等,实现碳和硅的最佳匹配,还可以通过采用其他物质对硅材料进行包覆,促进膨胀后的复原,或采用更适宜的电极材料等一系列方法,来减少硅膨胀带来的诸多问题。此外,通过采用稳定的电解液,形成稳定的SEI膜,也可以减少电解液的消耗,提高循环效率。

同时,由于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硅碳负极很容易出现由于瞬间电流偏大造成的安全问题,包括上述硅膨胀带来的析锂问题,都造成硅碳负极不如石墨负极安全。曾有实验表明,对于采用较高容量硅碳负极的锂离子电池,其针刺实验的效果比采用石墨负极的锂离子电池要差很多,这也说明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始终是矛盾的。在安全性方面,部分学者建议深入研究电解液或阻燃剂对电池安全及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方面的影响,以求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

在硅系负极方面,研究界认为氧化亚硅-碳复合材料的实际应用效果可能好于纯硅-碳复合材料,特别是在电池循环性和稳定性方面,这同时也是业界在高能量负极材料方面的另一个研究重点,但也有专家表示,由于日韩企业在氧化亚硅负极复合材料方面起步较早,很多专利技术都在日韩企业手中,因此国内要在这方面进行产业化突破,就必须考虑相应的知识产权问题。

而且无论采取哪种硅材料,要想取得较为理想的电化学性能,复合材料中的硅颗粒粒径都需要控制在200-300纳米之间,这对企业实际生产设备也有很高的要求,因此,硅碳负极的实际产业化应用还受到设备精细度和投入成本的制约。

看似简单的硅碳负极,要想实现产业化并不简单。不少企业也明确表示,如果单纯实现“2020年,电池单体比能量达300瓦时/公斤”的目标并不难,但是要想在确保电池的安全性的同时提高比能量,确实存在一定难度。对此很多电池企业呼吁,提高比能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希望系统、整车企业与电池企业一起努力,解决电池的安全问题,也希望能够与材料企业共同研发,找到更多更好的电池材料,推动整个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

公司简介

宜科(天津)电子有限公司是中国工业自动化的领军企业,于2003年在天津投资成立,销售和服务网络覆盖全国。作为中国本土工业自动化产品的提供商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宜科在汽车、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器人、食品制药、印刷包装、纺织机械、物流设备、电子制造等诸多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宜科为智慧工厂的整体规划实施提供自系统层、控制层、网络层到执行层自上而下的全系列服务,产品及解决方案涵盖但不局限于云平台、MES制造执行系统、工业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工业无线通讯、机器人及智能设备组成的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电气控制系统集成、智能物流仓储系统等,以实现真正智能化的生产制造,从而带来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以及对生产灵活性和生产复杂性的管理能力的大幅提升。多年来,宜科以创新的技术、卓越的解决方案和产品坚持不懈地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全面支持,并以出众的品质和令人信赖的可靠性、领先的技术成就、不懈的创新追求,在业界独树一帜。帮助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智能制造进程,成为中国工业4.0智慧工厂解决方案当之无愧的践行者。

更多详情>>

联系我们

  • 联系人:章清涛
  • 热线:18611695135
  • 电话:
  • 传真:
  • 邮箱:18210150532@139.com

Copyright © 2015 ilinki.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智汇工业版权所有

电话:010-62314658 邮箱:service@ilinki.net

主办单位:智汇万联(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备1503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