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秸秆利用:本知它是宝 为何当成草

秸秆利用:本知它是宝 为何当成草

发布时间:2017-03-31作者:智汇李

  秸秆综合利用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把秸秆利用好也能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一点贡献。为何焚烧秸秆这种陋习屡见不鲜?记者探访发现,秸秆还田以及其他利用方式处理费用较高。农业专家、业内人士纷纷呼吁国家应给予农民相应补贴,以引导他们科学有效地处置秸秆,让秸秆真正变废为宝。

  问题

  卖秸秆所得不够清运费

  青岛市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按照相关规定严格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对于此类情况环保部门的处罚一般是对当事人罚款50元。

  “不烧还能怎么办,哪有这么多钱和精力处理这个东西?”采访中村民告诉记者,他们知道秸秆能造纸、能发电、还能造其他有用的东西,但真正从田间地头到工厂还存在很多实际问题。“普通的机械收割机一遍过去顶多是把粮食脱粒集中起来,割下的秸秆基本上就是从机器一侧出来,然后形成一垄一垄的堆积在地里,我得找人把这些秸秆从地里清理出来,还得找车把秸秆运走,这笔费用可能比我卖秸秆所得要高得多。一名农民告诉记者,卖秸秆是一笔很不划算的买卖。

  在目前种地的投入产出比来看,一把火烧了几乎成了农民们唯一的选择。

  秸秆要还田成本有点高

  谈到秸秆处置问题,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王军强认为,科学的处置和利用的方法其实有很多,其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还属秸秆还田。王站长说,秸秆还田在上世纪70年代就在农村推广实施,当时很多农户在收割完粮食后会把用不到的秸秆留在地里,等到耕种下一季作物时将秸秆翻到地里沤肥,增加了土地的肥力。那时候秸秆的产量低,秸秆还田比较好操作一些。王站长介绍,但随着农业技术及粮食种质的提高,秸秆产量也是逐年提高。

  王站长说,就目前的农业发展水品,秸秆还田已不存在技术上的难题,但农民在实际操作中都有经济上的考量。采用联合粉碎机械肯定比普通收割机费用要高,而且粉碎得越细越贵,同时为了保证能快速沤肥和平衡耕地肥力,农民还要专门按比例施加氮肥,这就增加了成本。王站长说。

  秸秆发电厂收不到麦秸

  莒县大自然生物质能热电有限公司是日照市首家秸秆发电生物质公用电厂,今年1月份实现并网发电。该公司以生物质秸秆为燃料供热、发电,符合国家新能源产业政策,是国家大力扶持的节能环保项目。记者了解到,该公司电厂每天需要上百吨的秸秆。但在麦收时节,小麦秸秆却很少。据该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发电用的秸秆主要以玉米、花生为主,都是公司收购之后储存起来的。小麦秸秆在发电秸秆原料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到10%。现在小麦秸秆的价格是280元1吨,但是农民卖的却很少。跟玉米、花生等秸秆不同的是,小麦收获完之后都扔在地里,没有人收拾,多数都烧了。小麦秸秆跟其他秸秆比,对农民而言就是鸡肋,卖不值钱还费事,不卖放在家中也没有用。

  经验

  秸秆过腹还田,可一举多得

  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山东省政府泰山学者、山东农业大学特聘教授,是我国有影响的青年生态学家。2005年,蒋高明选择平邑县农村作为生态循环农业研究基地,取名弘毅生态农场,重点发展秸秆畜牧业。

  蒋高明指导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临沂市新农村生物质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将秸秆加工生产成面包草,带动当地发展秸秆畜牧业。我们农场现在每年仅养牛就消耗500多吨玉米秸秆,这个数字意味着,我们把农场周边五六百亩耕地上的玉米秸秆都消化掉了。蒋高明说,牛羊粪便既可作为有机肥料,直接还田培肥地力,也可作为发展沼气的原料,节约煤炭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

  通过秸秆过腹还田,地会越种越肥,化肥用量必然下降,对水的需求也将减少,可大大降低种植业成本。以山东省为例,秸秆过腹还田后,全省所制造的有机肥折合380万吨至475万吨硫酸铵,是目前山东省氮肥年需求量的56%至70%。

公司简介

宜科(天津)电子有限公司是中国工业自动化的领军企业,于2003年在天津投资成立,销售和服务网络覆盖全国。作为中国本土工业自动化产品的提供商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宜科在汽车、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器人、食品制药、印刷包装、纺织机械、物流设备、电子制造等诸多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宜科为智慧工厂的整体规划实施提供自系统层、控制层、网络层到执行层自上而下的全系列服务,产品及解决方案涵盖但不局限于云平台、MES制造执行系统、工业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工业无线通讯、机器人及智能设备组成的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电气控制系统集成、智能物流仓储系统等,以实现真正智能化的生产制造,从而带来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以及对生产灵活性和生产复杂性的管理能力的大幅提升。多年来,宜科以创新的技术、卓越的解决方案和产品坚持不懈地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全面支持,并以出众的品质和令人信赖的可靠性、领先的技术成就、不懈的创新追求,在业界独树一帜。帮助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智能制造进程,成为中国工业4.0智慧工厂解决方案当之无愧的践行者。

更多详情>>

联系我们

  • 联系人:章清涛
  • 热线:18611695135
  • 电话:
  • 传真:
  • 邮箱:18210150532@139.com

Copyright © 2015 ilinki.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智汇工业版权所有

电话:010-62314658 邮箱:service@ilinki.net

主办单位:智汇万联(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备1503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