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特斯拉锂电池/充电技术专利详解(图)

特斯拉锂电池/充电技术专利详解(图)

发布时间:2016-03-31作者:小王子

  特斯拉与它的“电动世界开源计划”

  6月12日,美国著名电动轿车公司特斯拉的CEO伊隆·马斯克,向所有关心特斯拉的人发了一封公函,标题颇有震撼力:我们的所有专利现在属于你们了(All Our Patent Are Belong To You)。这意味着,特斯拉的所有专利都将免费向世界开放。

  特斯拉锂电池/充电技术专利详解(图)

  随后,他在信中用非常具有煽动性的语言解释了他推动“电动世界开源计划”的目的:“当今世界上每年仍有接近1亿部传统汽车源源不断地驶出生产线,加上全球已经存在的大约20亿辆汽车,不管特斯拉多么努力地生产,都无法解决由此产生的碳危机……因此我们真正的对手不是其他生产电动车的厂商,而是那些每天从世界各地工厂生产出来的燃油汽车。”

  特斯拉锂电池/充电技术专利详解(图)

  言之凿凿,掷地有声,令听众们热血沸腾,不得不令笔者联想到小罗伯特·唐尼站在斯塔克的展台上那充满自信的表情。

  那么,这个现实世界里的“钢铁侠”通过此举究竟向世界开放了哪些神秘技术?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截至目前特斯拉的专利总数及分类。

  特斯拉锂电池/充电技术专利详解(图)

  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特斯拉目前的专利主要集中在电池、充电及电机技术上,近总数的7成。此外,特斯拉还申请了许多其他有关车辆的发明,诸如天窗、人车交互界面、车门音响等等。

  特斯拉锂电池/充电技术专利详解(图)

  作为一个之前同汽车行业毫无交集的发明家和投资人,伊隆·马斯克总有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这反而成为了特斯拉独特的优势——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真正从零开始设计一辆电动轿车。

  当然,作为宾州大学经济、物理学双学士,马斯克绝对是一个科学极客(Geek),我们也不禁为他的创意拍手叫绝。

  从美国商标专利局网站的专利数据库中,爱卡找到了特斯拉公司注册的专利,下面就让我们看看特斯拉为人类贡献了哪些劳动成果。

  电池专利:用笔记本电池驱动轿车?

  为了在成本和能量密度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特斯拉并没有采用其他电动车通常使用的大尺寸定制电池,而是使用了大小与5号电池相近、代号为18650的柱状消费品用锂电芯。

  特斯拉锂电池/充电技术专利详解(图)

  这种在笔记本电脑和充电宝(移动电源)中常见的电芯,虽然成本合理,但要使用在电动轿车上,就需要复杂的组装及周全安全装置来确保万无一失。

  特斯拉锂电池/充电技术专利详解(图)

  在85kWh的Model S上,需要16个模块、96组、共7104节18650电芯,相当于1000多个一万毫安时的移动电源。为了降低重量,特斯拉去掉了原有电池的部分安全装置,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复杂的热管理系统,以及独特的热膨胀材料来避免电池组过热引起火灾。毕竟,这可是7104个“小定时炸弹”。

  特斯拉锂电池/充电技术专利详解(图)

  这项专利号为US 8216502B2的专利,介绍了一种简化的电芯封装方法。通过优化安装孔的位置来确保最佳的密封效果,是不是有点像鸡蛋盒呢?(真想问一句,鸡蛋盒有专利吗?)此外,从这个专利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电池组内部电芯的布置方式。

  特斯拉锂电池/充电技术专利详解(图)

  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电池组出现短路,特斯拉“疯狂”地在每个电芯上都安装了保险丝,而不是以往在整个电池组设置保险装置。换句话说,85kW的Model S同样拥有7104个保险丝!

  特斯拉锂电池/充电技术专利详解(图)

  这样一来,如果某个电路突然短路,保险丝会在第一时间熔断,从而将短路引发火灾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让每个电芯都住上安全的单间,想想就比7104个18650电池睡大通铺滋润的多啊,它们闹事儿的概率自然也小了许多。

  特斯拉锂电池/充电技术专利详解(图)

  由于锂电池的固有缺陷,在极端情况,比如电芯内部出现短路或者散热条件不佳时,18650电芯可能会出现过热,从而像一挂鞭炮似的引起连锁效应,导致火灾。为此,特斯拉的解决方法是在电芯外部穿一层特殊的衣服。如果出现温度超标,它可以自动膨胀,从而达到降温的效果,最大程度避免电芯自燃。

  特斯拉锂电池/充电技术专利详解(图)

  按照特斯拉的设计,Model S的所有电池都集成在了车辆底部,这样做的好处是降低了车辆的重心,并且没有占用车辆的乘用空间。但是这样做的副作用,就是电池组处于车身离地面最近的位置,如果托底(在中国真的极有可能),很有可能对其造成伤害。所以,为其穿上一套“底盘装甲”显得很有必要。

  特斯拉锂电池/充电技术专利详解(图)

  这项注册号为US 8266743 B2的专利表达了它们的想法,并且特斯拉还为其起了一个霸气十足的名字:防弹铠甲(Ballistic Shield)。

  特斯拉锂电池/充电技术专利详解(图)

  由铝合金(或者钢、玻璃纤维、碳纤维、塑料等,目前Model S采用的是铝合金)材料构成的保护结构,将电池模块包裹起来,并保持了一定的缓冲距离,起到保护电池的作用。

  充电专利:如何为近万节锂电池充电?

  如果对于Model S 85kWh的电池容量没有概念,那我们不妨换个思路。如今大多数笔记本都采用了6芯电池,这意味着里面有6节18650电芯。

  假设用原装电源线将笔记本电脑电池充满需要2小时(其实往往需要更久),那么用相同的电源将Model S的7104个电芯充满,则需要7104/6*2=2368小时≈99天……

  显然,这不是什么好主意。

  特斯拉锂电池/充电技术专利详解(图)

  为此,特斯拉为Model S提供了多种充电方式,最低充电功率也需要10kW,这意味着用普通的家用电源根本无法满足其充电需要。于是,特斯拉发明了一系列用于快速充电的优化方法及装置。

  特斯拉锂电池/充电技术专利详解(图)

  可变电流充电系统是特斯拉独创的快速充电方式。它采用了三段式充电方法,以最大的效率、最快的速度把电池电量完全充满。充电最快时,相当于3秒充满6芯笔记本电池、零点几秒充满你的iPhone手机。

  特斯拉锂电池/充电技术专利详解(图)

  此外,为了提高为车辆电池充电的效率,特斯拉还申请了电池充电时间优化系统的专利。它在外接电源能量有限的情况下,优先为电池系统充电,而能量充足时,再兼顾其他附属机构(如电池冷却系统)的用电需要。

  特斯拉还有什么其他的奇思妙想?

  除了电池和充电技术之外,特斯拉在其他车辆技术上也充满了硅谷式的创新。

  特斯拉锂电池/充电技术专利详解(图)

  特斯拉锂电池/充电技术专利详解(图)

  比如说电磁“油箱”锁(专利号:US 8720968 B2)、双铰链“鹰翼”式车门(专利号:US 8511738 B2,应用于Model X上)等等。

  特斯拉锂电池/充电技术专利详解(图)

  另外,笔者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特斯拉还注册了增程式电动车的具体控制方法(专利号:US 8346419 B2)。

  增程式电动车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电动汽车,通过自带的发电装置(通常是普通发动机)来实现更长的电动续航里程。代表车型是雪佛兰的沃兰达。

  嘿嘿,笔者有一个邪恶的念头闪出:难道它向特斯拉缴纳了专利费用吗?如果交了,那特斯拉会爽快地退给它吗?

  未来特斯拉的目标是什么?

  特斯拉在2017年,要推出一款内部代号为“蓝星(bluestar)”的中级电动车,来同主流的中级车,诸如奥迪A4、BMW 3系以及奔驰C级来竞争。但是,很遗憾,我们通过专利查询没有找到任何相关的线索。

  特斯拉锂电池/充电技术专利详解(图)

  然而,从这些专利中我们却找到了关于“终极电动车”的蛛丝马迹:特斯拉注册了不少有关空气电池(Metal-air cells,通过氧气形成电能)的发明,包括空气电池的充电方式、空气电池的废物收集及处置等等。

  特斯拉锂电池/充电技术专利详解(图)

  “终极电动车”根据特斯拉的构想,是一种由空气电池和传统锂电池共同驱动车辆的“混动”式电动车,它的续航里程最大可达640公里。那时候,就真的要和汽油车说拜拜了。

  特斯拉锂电池/充电技术专利详解(图)

  那么,这场轰轰烈烈的“开源运动”能否带动电动车产业如同谷歌的安卓系统那样蓬勃发展?中国的电动车工业是否会因为特斯拉的发明,而像国产手机那样繁荣?中国的电动车界能不能诞生出像小米、魅族一样的品牌?钢铁侠的秘密武器对于世界来说,究竟是阿拉丁神灯,还是潘多拉魔盒?

  所有这些问题,都有待时间来检验,让我们拭目以待!

公司简介

宜科(天津)电子有限公司是中国工业自动化的领军企业,于2003年在天津投资成立,销售和服务网络覆盖全国。作为中国本土工业自动化产品的提供商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宜科在汽车、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器人、食品制药、印刷包装、纺织机械、物流设备、电子制造等诸多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宜科为智慧工厂的整体规划实施提供自系统层、控制层、网络层到执行层自上而下的全系列服务,产品及解决方案涵盖但不局限于云平台、MES制造执行系统、工业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工业无线通讯、机器人及智能设备组成的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电气控制系统集成、智能物流仓储系统等,以实现真正智能化的生产制造,从而带来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以及对生产灵活性和生产复杂性的管理能力的大幅提升。多年来,宜科以创新的技术、卓越的解决方案和产品坚持不懈地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全面支持,并以出众的品质和令人信赖的可靠性、领先的技术成就、不懈的创新追求,在业界独树一帜。帮助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智能制造进程,成为中国工业4.0智慧工厂解决方案当之无愧的践行者。

更多详情>>

联系我们

  • 联系人:章清涛
  • 热线:18611695135
  • 电话:
  • 传真:
  • 邮箱:18210150532@139.com

Copyright © 2015 ilinki.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智汇工业版权所有

电话:010-62314658 邮箱:service@ilinki.net

主办单位:智汇万联(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备1503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