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业4.0”背景下中德合作的机遇

“工业4.0”背景下中德合作的机遇

发布时间:2016-07-04作者:智汇小蟹

    近年来,主打智能制造的“工业4.0”不仅在德国也在中国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基础、实现大规模生产与个性化定制相结合的智能制造被认为是未来工业生产发展的方向。

  业界人士认为,紧跟这一发展趋势、实现智能升级是中国制造由大到强转变的必经之路。在此过程中,中国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市场优势,与德国有较大合作空间。

  智能升级有基础

  德国近年来一直积极推动“工业4.0”发展,其目的是抢占新一轮技术革命的主导权,以应对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以及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传统制造领域快速赶超的双重挑战。

  同样将制造业作为经济支柱的中国也面临“双向挤压”:一方面,发达国家纷纷凭借“再工业化”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正凭借低廉成本吸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转移。

  2015年5月13日,观众在参观展出的智能化工业生产设备。 当日,2015北京国际工业智能及自动化展览会在北京展览馆开幕,来自中国、德国、日本等近200家国内外领先的自动化企业参展。展览会分为工业机器人、传感器连接器、运动控制机器视觉3D打印、德国国家展团六个专区。 (新华社记者李欣摄)

  在此背景下,中国于2015年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其中将互联网和传统工业行业的融合、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主攻方向,与德国“工业4.0”有一定相通之处。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副干事长哈特穆特·劳恩说,智能制造可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生产过程中材料及电力消耗,作为全球人口最多且有着广泛制造业基础的国家,中国有必要发展这项战略。

  业界人士认为,中国制造在产业发展、市场体量等方面具有良好基础,有助于实现智能升级。首先,中国制造业已建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在电子通信领域,中国也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集群,中国企业已从传统的设备提供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具备较强竞争力。

  其次,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为企业智能生产提供了庞大的用户基础,是企业根据用户需求改进生产技术的优势所在,有利于适应与智能生产伴生的各种新商业模式,也有利于吸引外部资源,找到合作机会。

  此外,中国制造水平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但在智能升级中具备后发优势。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长孔翰宁说,在市场体量和跨越发展的可能性上,中国具备德国无法比拟的优势。

  中德合作有机遇

  德国总理默克尔去年10月访华时表示,德方愿将德国“工业4.0”对接“中国制造2025”。今年6月默克尔再次访华,与李克强总理共同主持了第四轮中德政府磋商。在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两国重申将继续落实在“工业4.0”领域签署的协议,就“工业4.0”进行跨议题交流,推动合作产生协同效应。

  6月14日,默克尔参观中国工业博物馆。 当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沈阳。

    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主席胡贝特·林哈德说,德中两国都在发展智能制造,是竞争者,但双方也有很多合作的可能和机遇。

  德国信息技术与电子通信行业协会“工业4.0”部门负责人沃尔夫冈·多斯特表示,发展“工业4.0”仅靠德国自己无法成功,需要寻找合作伙伴,构建全球产业链,中国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目前,中德双方正在中德标准化合作委员会框架下就“工业4.0”领域的标准化议题进行讨论。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信息通信领军企业正积极在欧洲参与智能生产的解决方案开发。

  与此同时,西门子、博世力士乐、库卡机器人等力推“工业4.0”的德国企业也在中国大力开拓市场,针对中国客户需求推广智能生产相关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

  汉诺威信息通信展负责人奥利弗·弗雷泽表示,德国在机械制造、工业自动化等领域是全球领军,但信息技术是其相对弱项,因此必须与外国开展合作。而中国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产品生产基地、增长最快的消费和应用市场。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副干事长劳恩说,很多德国企业已经在华运营多年,与中国伙伴建立紧密联系。在发展“工业4.0”的过程中,德中合作必不可少。

  “工业4.0”发展是长期过程

  近两年,“工业4.0”在中国的热度持续升温。一些业内人士提醒,“工业4.0”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在技术研发、标准化制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安全保障、专业人才培训等多个方面扎实推进。

  2015年4月16日,在德国汉诺威,一双机械手按预先设定的程序“挥动手指”。 2015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于4月13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博览会的主题为“融合的工业——加入网络”。在此主题之下,展商展示工业自动化和信息技术、能源和环境科技、动力传动和控制、工业产品和生产工艺及服务和产品研发方面的前沿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新华社记者兰熙摄)

  201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实施“工业4.0”所需大量投资以及不明确的收益前景让将近一半的德国工业企业有所顾虑。目前,德国政府和财力雄厚的大企业是推动“工业4.0”的主要力量,而德国中小企业大多持观望态度。

  为此,德国政府与企业界、工会及科技界代表组成“工业4.0平台”,通过协调“工业4.0”标准化、技术研发、数据安全、人才培养、法律框架等方面的工作,推动德国工业数字化进程。

  为鼓励中小企业也参与实施“工业4.0”,德国政府正在全国建设十余个“能力中心”,组织科研和商业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升级、商业模式转变等方面的咨询和支持。去年11月,德国“工业4.0平台”还推出了首份“工业4.0地图”,介绍德国各地200余个“工业4.0”应用实例和可供中小企业开展应用研发的试验点。

  专家认为,中国发展智能制造也需要加强平台建设,让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各方广泛参与,共同谋划如何具体落实中国制造智能升级的路线图。


公司简介

宜科(天津)电子有限公司是中国工业自动化的领军企业,于2003年在天津投资成立,销售和服务网络覆盖全国。作为中国本土工业自动化产品的提供商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宜科在汽车、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器人、食品制药、印刷包装、纺织机械、物流设备、电子制造等诸多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宜科为智慧工厂的整体规划实施提供自系统层、控制层、网络层到执行层自上而下的全系列服务,产品及解决方案涵盖但不局限于云平台、MES制造执行系统、工业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工业无线通讯、机器人及智能设备组成的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电气控制系统集成、智能物流仓储系统等,以实现真正智能化的生产制造,从而带来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以及对生产灵活性和生产复杂性的管理能力的大幅提升。多年来,宜科以创新的技术、卓越的解决方案和产品坚持不懈地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全面支持,并以出众的品质和令人信赖的可靠性、领先的技术成就、不懈的创新追求,在业界独树一帜。帮助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智能制造进程,成为中国工业4.0智慧工厂解决方案当之无愧的践行者。

更多详情>>

联系我们

  • 联系人:章清涛
  • 热线:18611695135
  • 电话:
  • 传真:
  • 邮箱:18210150532@139.com

Copyright © 2015 ilinki.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智汇工业版权所有

电话:010-62314658 邮箱:service@ilinki.net

主办单位:智汇万联(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备1503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