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生产线智能化,员工该如何?

生产线智能化,员工该如何?

发布时间:2020-03-30作者:智汇张瑜

2020疫情的突袭,企业为了避免病情传染,生产线不得升级智能化,生产线智能化那员工该如何呢?

阅读提示:疫情防控下,更多企业看到智能化生产的重要性。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智能化改造完成度高的企业迅速“复活”。然而,机器换下了简单重复劳动的工人,随之而来的是,匆忙上马的智能化升级过程不是一路顺畅。技能人才储备不足,员工培训跟不上等等,都是摆在企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专家表示,“智能升级”不是一味的上马“机器人”,前沿科技合理运用的同时离不开员工创新,工人不“升级”,智能化只能算是瘸腿走路。

3月26日,两条自动化生产线上几只机械手臂有条不紊地工作,10名技术工人盯着仪器。这样的生产车间与春节前45人在工作的场景相比显得冷清了许多,可产量不减反增。沈阳这家压缩机制造企业的副总经理陈龙告诉记者,疫情的来临,让他所在的企业加快了智能化改造。

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上马智能制造生产线、组织员工远程办公、开展线上业务……疫情冲击下,智能化按下快进键,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为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被疫情倒逼的智能化升级

春节前,陈龙所在的工厂接下不少订单。尽管许多客户同意延期一个月,但如果恢复不到原来的生产力,企业则面临96万元的违约金。该企业共有员工52人,有30余人春节前回了农村老家。2月10日复产时,只有一半能够上岗。返程复工人员短缺,迫使企业贷款120万元,新上了一条全自动生产线。新的生产线安装完成后,只要5个工人,而同样产量的老生产线需要20人,生产效率提高了150%,而且合格率提高了9%。

“努力打造‘无人工厂’,降低人工成本。”陈龙说。但这不只是将一些简单重复的工作用自动化来代替,最近他正在要求技术人员把关键岗位的技术要点进行系统梳理,以保证当有些关键岗位的人员不在岗时,其他人也能连续生产。

距离辽宁全面复工已经过去一个多月,沈阳市主干道青年大街沿线的写字楼里,仍看不到多少上班族的身影。原来,许多人在居家远程办公。沈阳奇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便是采取居家办公的企业之一。

疫情中,这家有24名员工的公司采用了远程办公软件——钉钉。“如今,所有工作数据、文件信息都集中存储在办公软件里,管理方便许多。权责明晰,有问题的,好追责;有成就的,也好表彰。”沈阳奇思公司办公室主任刘悦说。

“做梦也没想过可以带着数千名客户同时看房。”马乐乐是沈阳一家品牌连锁房产中介公司的销售经理,如今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主播”。疫情冲击,她不能带着客户到现场看房。2月中旬,公司和一家科技公司合作,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整理出潜在客户数据,再通过集中推送、直播看房等方式卖房。开展线上业务后,售房业绩恢复到了往年同期水平。

这些只是疫情倒逼企业智能化升级的缩影。随着辽宁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复产,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科技寻找新的支撑点。

工人不“升级”,智能化只能瘸腿走路

工业企业的核心就是稳定生产。对于自动化程度不是很高的企业,疫情期间用工荒问题则凸显出来。

“机器换下了简单重复劳动的工人,随之而来的是,缺少机器维护管理的高技能人才。”陈龙告诉记者,智能化升级过程不是一路顺畅,一面要劝员工返岗,保障员工队伍稳定,加班加点赶工期;一面还要加紧培训员工,尽快运转新的生产线。“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被一下子放大了。本来半年内完成的智能改造要在一个月内完成,工人超负荷工作,还要参加培训。请不来专家进厂培训,只能视频培训,效果并不理想。”陈龙说,工人不“升级”,智能化只能瘸腿走路。

另一个凸显的问题则是人员物料调控不完善。沈阳市一家装备制造业企业生产车间主任蔡国明有着丰富的生产一线管理经验,这次的疫情为他的管理带来巨大挑战。他要保障复工人员的安全,上下班、打卡、食堂就餐时最容易出现人员密集。对于疑似及确诊员工病例路径、接触范围的锁定也让他非常头疼。目前,除了每天上报健康情况,企业还是没有更加智能化的解决手段。除了人员管理,物料调控也遇到同样问题。比如,在复工复产中如何统计防疫物资的使用量,做到及时补量分配。蔡国明告诉记者,现在基本上都是人工记录为主,通过数据平台和支持系统做到更智能化解决的并不多。

2月13日,距离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2月17日复工的计划只剩几天,可22家核心供应商的复工申请尚未得到当地政府批准,即便华晨宝马复工,也会面临再次停产的风险。

这一问题也是许多企业面临的挑战。根据《2020辽宁省中小企业疫情影响调查报告》,开工之后,企业面临供应协同难度比较高,包括上游供应商是否产能充足、物流调配是否及时等问题。目前,大数据、云计算等在产业协调上应用程度仍然不高。

自动化生产、控制离不开工人创新

“即使工业机器人大规模应用,人的作用仍旧无可替代。无论是在自动化生产的两头,还是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目前还是需要由人来完成,更离不开工人的创新。”陈龙说。

制造企业生产智能化,一些劳动强度高、有毒有害比较危险的岗位环节被机器替代是大势所趋。与之相伴的是对上岗操作技能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企业的智能改造能力有限,还需要政府协调对接相应资源。”蔡国明说。《2020辽宁省中小企业疫情影响调查报告》指出了企业诉求:中小企业自身IT能力较弱或者负担不起IT改造费用,无法用新手段应对疫情改变自身处境。希望政府可根据辖区实际情况,协调对接相应资源,或改造或指导。也可以给予一定补贴,有重点、分批次解决这类问题。

现在都在提产业协同,在陈龙看来,关键是怎么样能够把企业的上下游数据,各个部门之间数据,以及人与设备之间数据做到共享。“在未来5G、大数据、云技术支持下,只有产业协调机制更成熟,才能为企业提供更智能化的解决方案和应用,这需要政府协调、行业内企业通力合作。”陈龙说。

工人要不断创新,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公司简介

宜科(天津)电子有限公司是中国工业自动化的领军企业,于2003年在天津投资成立,销售和服务网络覆盖全国。作为中国本土工业自动化产品的提供商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宜科在汽车、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器人、食品制药、印刷包装、纺织机械、物流设备、电子制造等诸多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宜科为智慧工厂的整体规划实施提供自系统层、控制层、网络层到执行层自上而下的全系列服务,产品及解决方案涵盖但不局限于云平台、MES制造执行系统、工业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工业无线通讯、机器人及智能设备组成的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电气控制系统集成、智能物流仓储系统等,以实现真正智能化的生产制造,从而带来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以及对生产灵活性和生产复杂性的管理能力的大幅提升。多年来,宜科以创新的技术、卓越的解决方案和产品坚持不懈地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全面支持,并以出众的品质和令人信赖的可靠性、领先的技术成就、不懈的创新追求,在业界独树一帜。帮助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智能制造进程,成为中国工业4.0智慧工厂解决方案当之无愧的践行者。

更多详情>>

联系我们

  • 联系人:章清涛
  • 热线:18611695135
  • 电话:
  • 传真:
  • 邮箱:18210150532@139.com

Copyright © 2015 ilinki.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智汇工业版权所有

电话:010-62314658 邮箱:service@ilinki.net

主办单位:智汇万联(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备1503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