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铁建重工自主研发盾构机核心技术——“地下蛟龙”筑山海通途

铁建重工自主研发盾构机核心技术——“地下蛟龙”筑山海通途

发布时间:2022-04-15作者:智汇闻

  4月14日,经济日报刊发专题报道《铁建重工自主研发盾构机核心技术——“地下蛟龙”筑山海通途》,聚焦铁建重工自主创新铸国之重器,推动中国掘进装备创新蝶变,走向世界。全文如下:


  在北京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中,长150米、重4300吨的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成功穿越了首个特级风险源;在广东东莞虎门镇,我国最深海底隧道盾构机“深江1号”正在向珠江口106米的海底深处掘进……这些体形巨大、犹如“地下蛟龙”的施工利器,都来自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十几年前,我国盾构机主要依赖进口,甚至盾构施工都难以独立完成。如今,国产盾构机在国内新增市场占有率达到了95%以上,并占据了全球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在此期间,铁建重工推动以盾构机为代表的地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在“强投入”的创新驱动下,充分用活“揭榜挂帅”机制,激活科技创新强劲动能。


  通过做强地下工程装备主导产业锻长板、持续研发关键核心技术补短板,铁建重工实现了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产品从进口到出口的巨大跨越。



  提升创新活力


  “京华号”“深江1号”“锦绣号”……这些都是集开挖、支护、出碴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端地下工程装备。在铁建重工长沙产业园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驾起天车,或拉或顶,吊装分块盾体,一台台盾构机从这里组装出厂,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在近期披露的铁建重工2021年年报中,一组数据引人注目:2021年,企业研发投入达6.78亿元,占营收比例7.12%;研发人员1413人,占总人数28.6%。


  “企业一直以来都很重视科技创新资源投入,科技创新始终保持两个比例不变,即每年研发经费投入占营业收入不低于5%,研发设计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20%。”铁建重工科技发展研究院院长廖金军说。从数据看,铁建重工2019年、2020年、2021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分别为6.43%、7.27%和7.12%,高于同行业企业研发投入水平。


  企业想要获得长远发展,光有投入还不够,还得用活机制。廖金军介绍,盾构机技术十分复杂,涉及机、电、液、光、控制、智能、岩土、工程等多学科和多领域的高精尖技术,需要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协同攻关。


  近年来,铁建重工颠覆了以往直接申报科研项目的模式,实施了“发布指南,征集难题,总师挂帅,组队实施”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揭榜挂帅”机制作用。铁建重工根据产业规划制定科研项目指南,明确指标张榜公布项目;实施总师公开竞聘揭榜,“英雄不问出处”;打破部门墙、专业墙限制,不同研究院、不同专业人员通过自申报,与项目总设计师双向选择,形成研发团队协同研发;放权赋能,总师挂帅,组织项目实施;每个项目评定总积分,项目总师负责实施过程积分分配。


  廖金军说,通过机制创新,大大提升了企业科研创新活力,实现变被动创新为主动创新,科研立项数量加倍增长。2021年,铁建重工新增授权专利346件,累计专利总数为1554件,其中发明专利“敞开式掘进机”获中国专利金奖。


  强化技术优势


  在铁建重工盾构机总装车间里,一台直径6.87米的泥水平衡盾构机开始装配。“这是一台出口新加坡的盾构机,计划6月工厂验收。”铁建重工泥水盾构研究所工程师王朝辉一边比对图纸一边说。


  在他们研制的设备中,直径6.87米算是个“小个头”。王朝辉所在的这个车间,自2020年以来,已陆续出厂了多个直径14米及以上的“大个头”盾构机,超大直径盾构机打破了国外品牌的垄断。


  铁建重工掘进机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张帅坤告诉记者,相比6至8米常规直径、8至14米大直径盾构机,14米及以上超大直径盾构机的系统集成更复杂,加工制造更困难,可靠性要求更高,工程应用风险更大,一直是国产盾构机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的薄弱领域。以“京华号”为例,这是国内企业首次锻造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研发与设计充满挑战。“我们潜心攻关2900多个日夜,陆续解决了多个关键系统设计、制造技术难题。‘京华号’无论是尺寸规模,还是技术应用,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张帅坤自豪地说。


  据统计,2020年以来,铁建重工已经成功研制6台15米及以上超大直径盾构机,分别应用在杭州艮山东路、下沙路项目,长沙湘雅路过江通道,安徽芜湖过江隧道,北京东六环改造,珠海横琴杧洲隧道工程跨海隧道等工程中,巩固了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推动中国高端地下工程装备领先世界。


  国产装备提速重大工程,重大工程助攻国产装备。目前,铁建重工研制的盾构机在主驱动集成、变频驱动和控制、高承压主驱动密封、高精度隧道导向、设备姿态监控等方面,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常压换刀、开挖舱作业机器人、永磁同步驱动、电液混合驱动、大埋深可变径设计方法等技术已实现世界领先。


  以电液混合驱动技术为例,传统设备多为单动力驱动,在硬岩层开挖选择转速更高的电机驱动,软岩地层开挖则选择液压马达驱动。铁建重工研制团队通过创新运用液压马达和电机双驱动,实现速度与马力自如切换,破解了困扰隧道挖掘行业多年的世界级难题——“卡机”问题。



  加快数字化转型


  当前,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已成为企业发展新趋势。作为传统制造企业,在产业升级的风口,铁建重工围绕数字化转型升级进行了诸多摸索与尝试,着力推进以研发设计数字化、产品机器人化、制造智能化、服务数智化、管理智慧化为技术方向的数字化转型。


  “简单地说,就是要将产品塞进电脑、将车间搬上电脑、将隧道建在电脑。”铁建重工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飞香比喻说,企业要构建产品设计、制造、施工全过程数字孪生系统,在虚拟空间中实现研发设计、模拟制造、模拟运行,满足定制化、个性化、多样化产品需求。


  围绕产业智能化升级,铁建重工打造了具有智能感知和分析决策功能的地下工程装备,并在高原铁路、郑万高铁等重点工程中实现应用,有力助推了地下工程建设的少人、无人作业。


  随着一批国家战略性工程的开工建设,我国对高端地下工程装备的需求与日俱增。“部分国产配套核心基础件可靠性不足,性能指标不能满足设计要求,产品智能化程度有待提高等问题,是今后亟待制造企业解决和攻克的难点。”刘飞香说,比如盾构机的一些核心零部件,由于应用工况恶劣、产品可靠性要求极高、规格尺寸巨大,对基础设计理论、原材料、热处理、制造加工工艺、装配与试验能力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


  “铁建重工正依托多项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开展盾构机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我国地下工程装备实现从关键零部件到整机的全面国产化,促进产业产品全面领先世界。”刘飞香说。


公司简介

宜科(天津)电子有限公司是中国工业自动化的领军企业,于2003年在天津投资成立,销售和服务网络覆盖全国。作为中国本土工业自动化产品的提供商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宜科在汽车、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器人、食品制药、印刷包装、纺织机械、物流设备、电子制造等诸多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宜科为智慧工厂的整体规划实施提供自系统层、控制层、网络层到执行层自上而下的全系列服务,产品及解决方案涵盖但不局限于云平台、MES制造执行系统、工业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工业无线通讯、机器人及智能设备组成的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电气控制系统集成、智能物流仓储系统等,以实现真正智能化的生产制造,从而带来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以及对生产灵活性和生产复杂性的管理能力的大幅提升。多年来,宜科以创新的技术、卓越的解决方案和产品坚持不懈地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全面支持,并以出众的品质和令人信赖的可靠性、领先的技术成就、不懈的创新追求,在业界独树一帜。帮助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智能制造进程,成为中国工业4.0智慧工厂解决方案当之无愧的践行者。

更多详情>>

联系我们

  • 联系人:章清涛
  • 热线:18611695135
  • 电话:
  • 传真:
  • 邮箱:18210150532@139.com

Copyright © 2015 ilinki.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智汇工业版权所有

电话:010-62314658 邮箱:service@ilinki.net

主办单位:智汇万联(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备1503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