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史上”最严补贴政策对新能源车影响几何?

“史上”最严补贴政策对新能源车影响几何?

发布时间:2017-05-26作者:智汇小新

?    5月17日,工信部发布了《关于2016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初步审核情况的公示》(以下简称《公示》),其中有12款新能源车型未能满足“累计行驶里程达到3万公里”的要求,没有通过审批。

为堵住“骗补”漏洞,去年12月29日,工信部下发《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非私人用户购买的新能源汽车累计行驶里程要超过3万公里才能领取国家补贴,并于2017年1月1日起实施。这一“史上最严”的新能源补贴政策和推广目录的变化,已经开始影响新能源商用车的销量,前4个月销量同比下滑幅度达到71.6%。

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造车企业发展的基本都是新能源汽车,工信部的倾向不禁让人有些担心。为何区区一个3万公里政策就能给新能源汽车企业如此大的冲击?为何工信部要出台这种政策?互联网造车的企业会受到严重影响吗?我们来看一下。

一、史上最严政策是怎么出来的?

中国大力补贴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有好几年了。初期是一些地方政府支持本地企业,譬如深圳让比亚迪E6做出租车。后期则是全国性的给予高额补贴,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

但是,工信部在制订政策时候,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政策出现了很多搞笑和不切实际的规定。

在最初版本的政策里面,新能源汽车补贴金额高不说,补贴的档次标准分类也是非常诡异的。

家用新能源汽车,以行驶里程为依据。大客车公交车,以长度为依据。而且两级补贴下来的金额极高。家用车有10多万,大车过百万。

同时,新能源补贴的厂商门槛又过低,没有对厂商的资质,生产能力提出足够高的要求。于是,聪明的中国人就打起了政策的注意。

做家用轿车的,既然你的补贴按照里程来,小车也是10多万,大车也是10多万,当然造最小的成本最低的车了。

这种车只有3、4万成本,但是为了拿10多万补贴,定价就要定20多万。20多万没人买啊,不要紧,汽车制造企业成立租赁公司,自己买。

这样3、4万的车,汽车制造企业旗下的租赁公司,自己掏20多万买了,拿10多万的补贴。20万多左手倒右手。3、4万的车就能10多万补贴,利润6、7万。汽车租赁本身也有点收入,不过哪个就不是重点了。

后来厂商越玩越大,电动车电池成本是大头,车卖出去,把电池拆下来,再装到新车上,等于一个1万的车壳成本,就能拿10多万的补贴,这个利润率就更可观了。

而公交车,大客车,一拆一装,一辆公交车就是百万的补贴利润。

所以,各路造车的不会造车的,都成立公司,搞新能源,骗国家补贴骗的不亦乐乎。

后来,财政部发钱的时候发现不对,才有打击骗补,进而修改政策,才有了3万公里的最严格补贴政策。

二、合理的政策不应该亡羊补牢

电动汽车这个东西,补贴根本就不应该撒胡椒面。中国的政策花了大钱,但是收效不大。培养了一堆骗子,最后还要亡羊补牢。

其实,汽车这种复杂的工业品本来就应该严格限定资质,每个类别全国选取两三家企业重点扶持即可。只有上了规模,厂家才有实力做技术的深度开发。补贴资金集中使用,厂家赚了钱,才有能力招募世界一流人才,做世界一流技术的开发。

所以,门槛太低,谁都能进来做的补贴政策是有问题的。

在车型上,出租车、公交车,就应该发展纯电动,充电基础设施,配套制度都应该跟上。不是造出来车卖出去就行。而是造车的,用车的,坐车的都要有配置制度保障。

公交公司,出租车公司如何充电,在哪充,电池寿命终结如何回收?如何不污染环境都应该有所规划。

补贴也好,政策支持也好,要全面考虑。而不是发了补贴就完了。

在家用市场,政策应该全力支持插电混合动力汽车,在市区内插电混合动力可以当纯电用,长途和充电不便的时候可以加油跑,其实用性又足够高。而现在的政策偏偏歧视插电混合动力,给的补贴少不说,一些地区还不承认插电混合动力汽车的地位。

所以,一开始就制订合理的补贴政策,远比亡羊补牢好。

三、国家补贴政策不会影响互联网造车

虽然国家补贴政策收紧,但是中国目前如火如荼的互联网造车来说并没有太大影响。

首先,中国的互联网造车虽然造的是新能源汽车,但是从周期看,要赶在2020年新能源补贴窗口关闭前造出量产车基本没有可能。

就是说,无论补贴收紧不收紧,互联网造车都来不及拿到补贴,所以这个补贴基本没有影响。

其次,目前中国互联网造车都是以家用车为目标,除了车和家的一款车型瞄准低端市场以外,其他车型都瞄准中高端市场,不存在车价比补贴少,通过租赁公司骗补贴的可能。

所以,国家对新能源补贴政策的收紧,不会影响中国的互联网造车。中国的互联网造车能利用的政策还是大城市的牌照限购。

最严新能源补贴政策打击不了互联网造车,对互联网造车品牌有兴趣的消费者大可放心。


公司简介

宜科(天津)电子有限公司是中国工业自动化的领军企业,于2003年在天津投资成立,销售和服务网络覆盖全国。作为中国本土工业自动化产品的提供商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宜科在汽车、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器人、食品制药、印刷包装、纺织机械、物流设备、电子制造等诸多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宜科为智慧工厂的整体规划实施提供自系统层、控制层、网络层到执行层自上而下的全系列服务,产品及解决方案涵盖但不局限于云平台、MES制造执行系统、工业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工业无线通讯、机器人及智能设备组成的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电气控制系统集成、智能物流仓储系统等,以实现真正智能化的生产制造,从而带来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以及对生产灵活性和生产复杂性的管理能力的大幅提升。多年来,宜科以创新的技术、卓越的解决方案和产品坚持不懈地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全面支持,并以出众的品质和令人信赖的可靠性、领先的技术成就、不懈的创新追求,在业界独树一帜。帮助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智能制造进程,成为中国工业4.0智慧工厂解决方案当之无愧的践行者。

更多详情>>

联系我们

  • 联系人:章清涛
  • 热线:18611695135
  • 电话:
  • 传真:
  • 邮箱:18210150532@139.com

Copyright © 2015 ilinki.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智汇工业版权所有

电话:010-62314658 邮箱:service@ilinki.net

主办单位:智汇万联(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备15030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