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由中广核铀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广核铀业”)和哈萨克斯坦国家原子能工业公司(以下简称“哈原工”)共同出资建设的乌里宾燃料组件有限责任合伙企业(以下简称“中哈组件厂”)在哈萨克斯坦东哈州投产,标志着项目正式进入核燃料组件生产阶段。[详情]
近日我国迎来强降温寒潮天气,部分地区出现大风、暴雪等恶劣天气,对煤炭生产造成一定影响。记者11月11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目前主要产煤区寒潮已基本结束,全国煤炭产量快速回升。11月7日至9日调度日平均产量达到1175万吨,已超过寒潮前几日平均生产水平,其中11月9日产量达到1182.5万吨,为近年来第三高位。[详情]
加快释放煤炭产能,不断提升外送电规模,大力推进煤层气增产……面对多年罕见的能源紧张,能源大省山西煤、电、气协同发力,全力以赴保供应。据有关部门预计,今年山西煤炭产量有望突破12亿吨,12月份山西外送电能力将超过900万千瓦,今冬明春煤层气产量将达42亿立方米。[详情]
11月11日,中核集团首次发布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4278项意向转化项目正式发布。当天,该集团还揭牌成立“核创空间”京津冀成果孵化中心。[详情]
11月12日,国家能源局官网发布消息,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强化市场监管 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促进今冬明春电力供应保障的通知》。[详情]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的《关于开展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十四五”期间完成存量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2亿千瓦,增加系统调节能力3000—4000万千瓦,实现煤电机组灵活制造规模1.5亿千瓦。新建煤电机组纯凝工况调峰能力的一般化要求为最小发电出力达到35%额定负荷,采暖热电机组在供热期运行时,要通过热电解耦力争实现单日6小时最小发电出力达到40%额定负荷的调峰能力。[详情]
国际热核聚变反应堆组织(ITER)近日宣布,TAC1中法联合体团队已成功实现ITER主机安装第一阶段任务,具备吊装真空容器的条件。[详情]
为平稳有序推进煤电热保供工作,确保群众温暖过冬,4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吉林省煤电保热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省全面打响煤电热保供“攻坚战”。截至目前,全省热力企业用煤入库630万吨,全省发电企业电煤库存总量达到334万吨。[详情]
国家能源集团四川天明火电项目2号机组日前圆满通过168小时试运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这一超超临界百万千瓦火电项目的建成投产,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增添了电能动力。[详情]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开展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并印发《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十四五”期间煤电机组改造规模不低于3.5亿千瓦。[详情]
11月1日0时,随着大唐辽宁沈抚热力、葫芦岛热力两家企业正式开栓供热,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在东北地区所属供热企业已全线向居民供暖。2021-2022年供热季开始以来,中国大唐在东北地区累计开机147台,容量5961万千瓦,完成发电量37.87亿千瓦时,供热量 541.34万吉焦,用实际行动彰显了能源央企保供“顶梁柱”的本色风范。[详情]
为进一步降低煤电机组能耗,提高清洁高效水平,促进电力行业清洁低碳转型,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印发《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结合不同煤耗水平煤电机组实际情况,分类提出改造实施方案。其中,对供电煤耗在30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上的煤电机组,要求“十四五”期间改造规模不低于3.5亿千瓦。[详情]
10月31日19时56分,四川天明项目2号机组圆满通过168小时试运,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四川省首座两台超超临界100万千瓦机组电站全面建成投产。至此,国家能源集团四川公司在运火电装机达566万千瓦,成为四川区域规模最大的火力发电企业。[详情]
10月27日,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首台机组——漳州核电1号机组内穹顶成功吊装,标志着该机组从土建施工全面转入设备安装阶段。[详情]
综合媒体报道,全球首条撑起超大城市骨干电网的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示范线将于年内在上海挂网送电。这条完全由上海企业和科研人员自主研发、制造、敷设、验证的线路,不仅会推动上海和长三角打造高温超导产业高地,也将大大增强我国在全球超导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