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基领域又一突破,对二甲苯(PX)绿色合成研究取得新进展!
芳烃是重要的石化产品,PX作为最主要的芳烃,是生产三大合成材料——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基本化工原料。但PX合成工业的高污染特征令业界人士即为头痛!以生物基材料为基础的绿色合成路线有望解决该行业问题。[详情]
亨斯迈与T. Michel Formenbau合作研究E-TPU材料
亨斯迈的热塑性聚氨酯(E-TPU)团队已与蒸汽模具制造商T. Michel Formenbau建立了合作关系。 亨斯迈表示,此次合作将有助于塑料品制造商探索使用扩展型TPU的应用。[详情]
托木斯克理工大学与中国吉林大学学者合作,研究出一种获取磁铁矿空心细颗粒(铁的氧化物变种)粉末的快速经济方法,用以制造吸收超高频辐射的材料。利用这种材料,可以生产军事装备的外壳,使其对雷达隐身,并保护它不受电磁辐射;也可用来保护光缆和其他IT设备,在高速传输数据时不受高频干扰。[详情]
科学家们已经发明了一种新型锂电池,它可以在空气–而不是在纯氧中–可以运行数百次充电循环。从理论上讲,锂空气电池在电池领域令人们感到兴奋,它们比普通的锂离子电池能容纳9倍以上的能量。然而,在锂盐堵塞电极之前,只能使用少量锂离子电池而不是纯氧来充电。[详情]
一个意大利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低成本材料,可比活性炭更有效地清除废水和空气中的污染物,而且制备过程也更环保。[详情]
研究小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报告称,美国和中国的科学家已经合成了一种新的双原子催化剂,作为人工光合作用的平台,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以更有效地收获和储存太阳能。[详情]
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材料,能够裹住某些蛋白质,使其在细胞外环境保持活性。这种材料有望用于高效、绿色地清除化学污染。 蛋白质的“工作环境”很讲究,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折叠成特定结构并发挥作用,而在细胞外很难保持稳定。研究团队通过分子模拟表明,这种新型高分子材料可与多种蛋白质的表面发生作用,让有机溶液中的蛋白质能够正确折叠。[详情]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喻学锋、王怀雨与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朱剑豪等合作,成功制备出基于黑磷纳米片的近红外响应光敏水凝胶,可用于癌症手术与光热协同治疗和创面修复。[详情]
陶氏针对家用饮水市场推出全新品牌泰湃科及新一代FILMTEC产品
2018年3月14日,中国上海——反渗透膜市场领导品牌FILMTEC推出四十周年之际,陶氏水处理及过程解决方案事业部面向家用饮水市场发布全新品牌泰湃科TM(TAPTECTM)及三款FILMTEC?新一代分离与净化产品。[详情]
截止3月7日,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专家对中国首套万吨级铁钌连串催化低温低压合成氨工业示范装置完成了72小时标定考核。标定报告显示, 采用铁钌连串催化成套技术,可以大幅度降低合成氨反应压力和温度,在低氢氮比的条件下实现高氨净值。考核标定专家认为,我国在钌系催化剂工业应用领域取得的这项重大突破,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合成氨工业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详情]
华东理工大学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田禾院士、贺晓鹏副研究员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颜德岳院士、麦亦勇特别研究员团队合作,在水溶性低维材料的可控合成、超分子自组装及其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拓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详情]
从中国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邹崇文研究组与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江俊研究组,突破了高温贵金属催化加氢来调控二氧化钒相变的传统方法,实现了利用金属吸附驱动酸溶液的质子掺杂进入二氧化钒材料实现温和条件下极低成本的材料加氢,发明了堪称“化腐蚀为神奇的点铁成氢”技术。[详情]
他们通过制造纳米“筛子”来说明他们的发现,这种“筛子”可以帮助将分子分解成前所未有的大小,比人的头发细一万倍。[详情]
大气中超细颗粒物的检测首次有了低成本便携式利器。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肖云峰研究员和龚旗煌院士带领的课题组,成功制备了基于纳米光纤阵列的全光传感器,新传感器的单颗粒粒径分辨率首次达到10纳米。[详情]
两位滑铁卢化学家已经使制造商更容易生产一种新的更快、更便宜的半导体。 化学家们已经找到了一种同时控制沉积在表面上单壁碳纳米管取向和尺寸的方法。这意味着,相对于硅,半导体开发者可以使用碳,这将缩小器件的尺寸,提高器件的速度,同时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