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来源:互联网

点击:2827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电子信息制造业 十三五

    电子信息制造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显著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创新性、渗透性和融合性,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经济提升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十三五”时期,我市“新型智慧城市”(以下称‘智能扬州’)将加速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将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将提档升级,都对智能硬件和硬件智能化提出了巨量需求,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为抢抓历史机遇,打造具有特色核心竞争力、能够有力服务“智能扬州”建设、支撑我市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特编制本规划。规划实施期限为2016年至2020年。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形成了以电线电缆和新光源产业为优势板块、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为引领支撑的发展格局,产业规模稳步提升,优秀企业不断增加,优势产品亮点突出。

    (一)产业发展形成规模。对照《电子信息产业行业分类注释(2005-2006)》,截止2015年底,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共有279家,产业体系门类比较齐全完整,其中上市企业7家。当年,工业总产值1059.30亿元(国标口径,下同),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0.78%;主营业务收入916亿元(国标口径,下同),占全部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9.76%;整个产业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集聚发展优势凸显。宝应县依托宝胜集团建成电线电缆制造基地,宝胜集团跻身全国500强企业,成为国内同行业领军者,被誉为“中华第一缆”。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新光源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集聚,高邮市形成新光源成品件制造企业集聚。新光源已形成“衬底材料-外延片-芯片-封装-应用”完整产业链,在上游外延、芯片环节拥有MOCVD关键设备120余台,约占全国总量的10%。全市电线电缆和新光源企业总数约占电子信息制造企业总数的2/3,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超过40%。

    (三)龙头企业支撑有力。“十二五”期间,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共招引重大项目50个,总投资524.27亿元。成功招引落户的一批世界级企业,推动了我市关键技术和产品实现突破发展:美国森萨塔的传感器和热保护器、美国佳明的车用导航仪、川岳科技的电子纸均在国际市场占有主导份额。此外,内资企业如传艺股份的柔性线路板为世界知名IT产品配套服务,怡丰通信的电子售卡机占有江苏市场97%的份额。军工企业宝军电子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设备研发及产业化”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国宇电子已成为国内新兴的半导体功率器件制造基地之一。

    (四)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与中科院半导体所、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国家质检总局等单位合作建立了一批研发平台和检测平台。其中,有国家级光电产品检测中心“国家灯具产品强制性产品认证(3C)指定检测实验室”、20家国家级、省级公共服务平台和研发机构,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中科半导体承接了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省成果转化等重大科技专项,其中,“低热阻高光效蓝宝石基GaN LED材料外延及芯片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实现了我市多年来国家技术发明奖“零”的突破;乾照光电生产的超高亮度红黄光外延片、芯片的性价比、产品一致性均位居全国第一。

    “十三五”期间,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一是缺乏政策支持。目前,仍未将电子信息制造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市未出台鼓励或扶持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有关政策措施。二是产业配套不够。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上下游配套能力缺乏明显优势,原材料和成品销售两头在外,跨产业配套能力更显不足。三是载体建设滞后。除新光源产业在市开发区、高邮市形成相对集聚发展外,全市范围内尚无真正运营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专业园区,重点企业零散分布在各地,难以形成规模发展。

    二、发展环境

    (一)产业趋势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提供新机遇

    当前,电子信息制造业正呈现以智能可穿戴、车联网、智能家居、虚拟现实(VR)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为方向的新一轮发展,根据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预测,到2020年,物联网将联接有500亿个智能终端,相关收入将达8.9万亿美元。在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据瑞士信贷估算,全球智能可穿戴市场规模未来2~3年内有望迅速增至500亿美元。在车联网领域,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如果我国汽车产业中有10%实现智能化,市场规模就将近万亿元。在智能家居领域,预计到2020年我国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在虚拟现实领域,知名市场分析机构IDC预测2016~2020年市场出货量的年增长率将接近183.8%,于2020年达到6480万台,广泛应用于娱乐、社交、媒体、电商、教育、医学、规划、设计等10多个行业领域;艾瑞咨询预测到2020年国内市场规模将突破556亿元。

    (二)国家战略对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国家提出的网络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军民融合战略等十四大战略,对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指出了新方向,提供了新动力。无论是推进应用层面的“互联网+”行动指南,还是实施基础层面的“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都需要电子信息制造业积极发挥战略性基础支撑作用,通过研发和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及产品,深化与产业、经济和领域间的跨界融合,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和新局面。

    (三)“智能扬州”为电子信息制造业确定新目标

    “智慧扬州”正从基于互联网应用发展为基于物联网应用的“智能扬州”,万物相联对智能硬件和硬件智能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巨量需求,并将全面改变现有的经济社会运行质态,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创新性、渗透性和融合性产业的核心地位将得到有力提升和固化。扬州电子信息制造业面临着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和与传统领域跨界融合发展两大历史性目标任务。

    三、发展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在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以“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扬州”为主题,以打造长三角制造中心为目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通过实施“两轮驱动”战略,提升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扬州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与行业引导相结合。针对扬州实际,政府在产业发展早期要积极扮演规划师和设计师,并借助产业政策、专项资金、产业基金、示范工程等方式高起点布局产业发展,加快构建具有地区竞争优势的产业生态体系。强化行业组织在公共服务、融资服务、技术服务、资源配置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大胆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

    2、坚持创新驱动与融合应用相结合。立足现有基础条件,做强优势板块;借助高端优势力量,填补空缺板块。政府提供条件支持,以行业组织为创新载体,在产业链条上大胆创新;以产业龙头企业为创新主体,在产品研发上大胆创新,加速构建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新技术和新产品在各领域的融合应用,以融合应用促进产业发展,以融合应用带动产业创新,积极创造新模式、新业态。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00亿元,比“十二五”期末翻一番,年均增长15%;占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20%,比“十二五”期末翻一番,达到省均水平。扶持一批产业龙头企业,到2020年,江扬电缆、虹扬科技年主营业务收入争取突破50亿元,扬杰电子、华鼎电器、德云电气、嘉华电气、远洋东泽电缆年主营业务收入争取突破20亿元。骨干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重点企业贡献率持续提高,自主品牌产品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

    1、产业地位。建成长三角地区电线电缆、新光源、智能可穿戴设备制造中心。电子信息制造业成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智能扬州”核心产业、智能制造支撑产业。

    2、产业结构。到2020年,电线电缆、智能可穿戴、军民融合产业成为三大支柱产业;集成电路、新光源、车联网、物联网关键元器件产业(传感器、新型显示等)在全行业比重分别达到10%。

    四、发展重点

    (一)打造“一中心、三基地、四板块”产业生态圈

    以智能可穿戴产业为亮点,把扬州全力打造成为长三角电子信息制造业制造中心。培育壮大新光源开发区元器件和高邮成品件、邗江区集成电路、开发区军民融合等三大产业基地。做大做强宝应—高邮电线电缆产业、高邮—开发区新光源产业、开发区—邗江—广陵智能可穿戴产业、仪征车联网等四大产业板块。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形成优势互补、链条互补、资源互补的生态圈。

    (二)实施两轮驱动战略

    1、传统板块升级改造战略

    (1)新光源产业。重点发展高亮度、均匀性好、成本低的外延片、芯片;大尺寸LED外延片;大功率封装器件和应用于背光照明的高亮度封装产品;低热阻LED灯丝灯和“智能化”的室内外的照明灯具。加快建设中科30亿元芯片与照明应用项目,韩国力特1亿美元汽车车灯项目,促进璨扬光电、乾照光电、艾笛森等企业增资扩建,到2020年,外延片、芯片产量达600万片/年,大功率封装器件产量200KK(百万颗)/年,小功率封装器件产量3万KK(百万颗)/年;建成1~2个国家级、3~5个省级“三站三中心”研发机构;引进高层次人才20人以上;获批专利200个以上;建成功能完备的研发设计平台、光电检测认证平台和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到2020年,新光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60亿元,比“十二五”期末翻一番。

    (2)电线电缆产业。结合电子信息制造业特点和需求,以宝胜集团、迅达电磁线和高邮曙光电缆、湖西集聚区为主体,以通信光电缆和电磁线为重点,加大为新一代通信技术及应用型产品配套的电线电缆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同时着重发展超高压、特高压电缆和超导电缆、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轨道交通、核电等特种电缆及新型电缆材料。到2020年,电线电缆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400亿元,比“十二五”期末增长30%。

    (3)新型显示设备产业。打造全国领先的高端显示制造基地。扶持和发展川岳科技为龙头的新型显示设备制造产业,加强上游显示材料、元器件核心技术及关键生产工艺技术的引进和研发力度,壮大中下游面板、模组及终端产品,推动TFT-LCD向高分辨率、低能耗、轻薄、曲面等方向发展。加大OLED研发和制造力度,优化PMOLED柔性显示产品类别,推动AMOLED面板规模量产,配套发展MO源、特种气体等配套产品,以及蒸镀线路蓝宝石支架、玻璃基板等关键零组件。力争到2020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50亿元,比“十二五”期末翻一番。

    2、新兴板块创新创特战略

    (1)集成电路产业。切实贯彻落实《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省政府关于加快全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意见》,聚焦集成电路等“核高基”(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领域薄弱和瓶颈环节,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攻关,吸引和鼓励大企大院大所来扬投资兴业,补足补全设计、制造和封装三个产业环节。大力引进行业领军团队和企业,着力推动面向网络通信、卫星导航、智能终端、工业控制、智能传感器、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应用芯片设计和产业化。加快推进国芯半导体(仪征)有限公司芯片封装项目建成达产。积极推进扬杰电子高端芯片项目、低正向大电流硅桥式整流器、贴片式高频桥式整流器件、多元胞MOS-D结构的电力电子功率器件项目,杰利半导体的50A车用雪崩整流二极管芯片、TVS1924型汽车电子专用雪崩芯片项目的达产和应用。力争到2020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00亿元,是“十二五”期末的5倍。

    (2)物联网关键技术及设备产业。发展并扩大我市唯一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仪征物联网产业园,依托美国佳明、传艺科技、华盟电子、苏奥传感、永道射频、江苏稻源、上扬无线射频等行业龙头企业,重点提升智能和微型传感器、超高频和微波RFID、地理位置感知等感知技术的研发能力,加强近距离无线通信、低功耗传感网节点、M2M终端、异构网络融合、网络管理等传输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强大数据存储、实时数据处理、数据安全、智能分析和决策、物联网应用中间件等数据处理技术的攻关。到2020年,物联网关键技术及设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900亿元,占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半壁江山。

    智能可穿戴设备产业。借力中船重工扬州723所军民融合资源,侧重在健康保健领域研制和生产相关产品。鼓励广陵区头桥镇发挥“中国医疗器械耗材之乡”、“江苏省医疗器械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等品牌优势,以打造健康产业园为契机,以亚光、阳普、亚达等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主动把握健康医疗产品的发展趋势,由低端一次性耗材向专业性、特色型的检测类产品、健康类产品等中高端、高附加值器材转变。加强美国佳明、中国映趣等知名企业与我市优势企业的合作,推动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传统医疗器械产品向智能化、高端化、电子化、品牌化发展,向高附加值的、具备健康管理、运动健身等多种功能的智能可穿戴产品转型。支持可瑞尔科技、中惠医疗等骨干企业在健康电子秤、能量消耗仪、数字化B超、心电监护仪等优势产品的基础上,研发智能化、微型化、集成化传感器,向智能可穿戴健康数据测量设备转型。

    车联网产业。依托我市汽车产业和智慧交通建设,着力推动“互联网+汽车”、“互联网+交通”等智能化技术和产品应用,以上汽大众、九龙汽车、宝军电子、万方电子、罗思韦尔、奥力威、森萨塔、怡丰通信、万事通通讯等骨干企业为支撑,重点在智能汽车、汽车传感器、汽车行车记录仪、智能导航终端等领域上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自主品牌、有一定市场份额的车联网产品,使车联网产业不仅成为我市汽车产业的发展新方向,更成为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重要新兴增长极。

    智能家居产业。依托骏升科技、上扬无线、永道射频、天诚智能、金世康电器、宝胜集团、西贝电子、世杰光电等骨干企业,重点在智能遥控器、射频识别、照明系统、网络家电、智能建筑弱电系统、智能鞋柜、智能多媒体模块、光通信、安防系统等智能家居的基础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较强竞争实力。

    虚拟现实产业。我市虚拟现实产业侧重走引进带动自创之路,着重招引HTC、三星、乐视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扬成立制造基地,鼓励和扶持曙光仪器等光学仪器生产企业,配套上游元器件生产企业和下游软件开发企业,加大自主研发能力,提升制造水平,开创本地品牌。

    同时,在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过程中,还要加大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网络信息安全产业的融合发展。

    五、推进措施

    “十三五”时期是扬州电子信息制造业提升发展的重要关键期,全市上下需增强认识,形成共识,聚力推进,将其作为全市重点产业进行规划布局,从政策措施上加大保障力度,在发展模式上大胆创新探索。

    (一)加大政策支持

    成立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用足用好国家、省有关政策,建立并完善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政策扶持体系和投融资体系。树立“小政府大协会”新理念,充分发挥行业内各专业组织位置靠前、洞悉信息、汇聚资源、上联下传的特长,让它们成为产业发展过程中最活跃的力量。发挥园区的支撑和撬动作用,围绕“一中心、三基地、四板块”布局建设8个大型专业园区,强化“一园一业”政策措施,设立专项引导资(基)金,着力推进“园中园”发展模式,实现“园内微链循环、园间大链闭环”的特色集聚发展。

    (二)加快人才集聚

    充分认识人才作用,产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引进一名顶尖人才,就能带来一个核心项目;引进一支精英团队,就能做强一个关键环节。政府要发挥对基本要素的调控优势,吸引研发机构和高端人才投资兴业。加强与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人才对接,通过实施“绿扬金凤计划”并适时制定符合本产业的专项政策,到2020年,力争引进创新创业团队20个以上、高层次人才100人以上、专业适用人才1万人以上,全市专业人才总量突破6万人。

    (三)保障创新创造

    积极搭建服务产业发展平台,大力弘扬众创文化,培育创客、极客、高校院所及学生的创新精神,深化与“北京创客空间”、深圳3W孵化器公司、“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江苏基地”、“江苏微软创业中心”等新型创业服务机构的合作,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表彰奖励创新创业成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加快“双创”、“众创”等孵化载体建设。全力推进广陵信息产业基地、西安交大科技园等22个科技产业综合体(含规划)建设并促其真正发挥作用。加快发展扬州创新驿站、智谷创业咖啡、微软创新中心孵化工场等一批“众创空间”,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发展环境。

    (四)鼓励试点示范

    发挥电子信息产品对“智能城市”建设的支撑保障作用,通过引入保险保障机制,鼓励和扩大本地创新成果的试点示范。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一批创新资源优化配置、联合创新能力强、开放服务水平高的公共服务平台。在集成电路、物联网关键技术和产品制造方面引进和培育高端龙头企业,推进与本地优势企业的合作,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完善产业链,打造具有地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五)推动军民融合

    加强与中船重工、兵器集团、中电科等大型央企深度合作,依托723所、北方激光、国宇国扬等驻扬企业发展专业特色园区,建设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带动相关板块发展。依托万方电子、通信设备等骨干企业积累的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通信核心芯片、电子元器件、操作系统的设计和研发。在大力推动军转民的同时,也鼓励民品企业积极参与军品的研发和制造,通过扩大军民融合深度和广度,提升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整体水平和规模。


    (审核编辑: 智汇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