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已经过去,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是必然的,因此部分落后产能肯定会被淘汰。”
一语成谶,今日听闻浙江省舟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将裁定受理五洲船舶破产清算一案。五洲船舶是近十年来第一家破产的国有造船厂。
在五洲船舶成为第一个倒下的国产企业之前,已经倒下的民营企业似乎更为“惨烈”。2015年,我国有多家造船企业破产。今年3月,泰州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东方重工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同月,中国最大的外资造船企业STX(大连)造船被法院裁定破产清算,债务规模240亿元。今年4月,温州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庄吉船业宣布破产重整。今年5月,浙江知名的民营造船企业正和造船也向法院提出了重整申请,造船企业破产数量陡增。今年7月底,明德重工宣布破产,明德重工是我国最好的化学品船厂之一,属于工信部公布的首批符合《船舶行业规范条件》企业之一。
五洲船舶破产
在笔者看来,多家造船企业倒闭仅仅是个开始,今年造船行业或将出现企业倒闭潮。“寒潮”从何而来?原因其实与钢铁、水泥、化工、工程机械等传统制造一样——中低端产能严重过剩,高端产品供应不足。根据工信部预测的数据,“十三五”期间全球新船年均需求在8000万-9000万载重吨左右,而中国目前的造船能力在8000万载重吨,这意味着,仅中国国内的造船产能就足以满足全球的需求。同时,结构性产能过剩突出,中国造船业超过60%的产能集中于散货船,液化天然气船、超大型集装箱船和海工装备等高端订单数量则远逊于韩国。
事实上,不仅是中国造船行业进入“寒潮”,在全球船厂产能过剩背景下,其他国家造船业同样不乐观。2015年8月就有媒体报道称,韩国三大造船公司——大宇造船、三星重工业和现代重工业的经营状况日益恶化,亏损加剧,预计今年全年亏损总额将达6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27.8亿元)。为了摆脱困境,三家公司将裁员3000余人。韩国造船业三大巨头“不约而同”地进行大规模裁员尚属首次,韩国造船业正经历最艰难的时刻。
如此,谁将成为救命稻草?2016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国如何完成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转变显得至关重要。首先,船舶制造业在政策扶持上是有优势的。由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牵头编制的船舶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初稿已经完成,提出到2020年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关键配套设备制造能力明显增强,进入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先进国家行列,成为世界上主要的配套设备制造国。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还被《中国制造2025》列为十大重点领域之一,《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还对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制造业提出了目标要求,围绕目标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战略支撑与保障。
其次,从造船企业自身来说,分析自身优势及特征,找准自身定位,不断实现细分领域的技术、经验及业绩积累,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只有实现差异化竞争,在相关细分领域达到足够的技术积累,企业才能真正做强做大。
同时,在全球航运业持续低迷的境况下,抱团取暖、产融协同成为新常态,或可一解当下行业低迷期造船企业资金紧张的困局,为造船业的复苏注入新的活力。
(审核编辑: 智慧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