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新兴产业整体交出了还不错的答卷,而其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包括政策利好、创新推动和资本助力,不过也同样遇到了两个难题,一个是市场化难题,一个是产能过剩隐患。
新兴行业,主要是指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行业,在2015年,虽然制造业经历了所谓的寒冬,但这些新兴行业却往往乘着政策利好的推动作用,取得突破性发展。所谓新兴行业,或许也包含着这样一层意思,就是在产业不景气之时,它们往往能逆势增长。根据2012年相关文件,高七大新兴产业,分别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设20项工程。
2015年,新兴产业内各行业都实现了怎么样的业绩?它们是怎样做到的?
新兴产业快速增长的三大原因
一、政策利好
2015年,各级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支持和机遇。比如节能环保方面,出台了数个行业规范文件,推动工业生产绿色发展,如此,必将对环境监测、排污处理、清洁生产改造等相关行业形成良好的辅助作用。另外,还有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增材等相关推进计划相继出炉,都为相关行业提供了强力的政策支持。在政策利好的支持下,新兴产业也交出了非常耀眼的答卷。
比如增材制造产业,也即3D打印行业,根据艾媒咨询公司数据预测,2015年,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可达78.8亿元,增长率达66.2%,为中国3D打印产业增长最快的一年。而且,响应《计划》中所提出的年均增长速度30%以上,预计之后三年,增长率能保持在34%以上。
再比如机器人行业,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CRIA)统计数据显示,受益于相关政策的扶持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拉动,今年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实现了稳定的增长,2015年上半年共销售工业机器人11275台,同比增长76.8%,按可比口径销量增长27%,是去年全年销售量的66.5%。预计今年全年国产工业机器人销售总量将超过22000台,同比增长30%左右。
可以说,乘着政策利好,新兴产业在这一年里基本摆脱了制造业寒冬,而形成了自己的一片蓝海。
二、创新推动
对于新兴产业来说,创新是核心价值点,没有创新,就没有新兴产业,因此,新兴产业在这一年里所取得的成绩,除了政策利好之外,另一个重要方面必然是创新推动。
来看光伏产业,通过技术创新,我国主流晶硅产品每年都保持了0.3-0.4个百分点的效率提升,结果是在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光伏制造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在工业总体下行的大环境下,相比于中国制造业整体仅为6.1%的增长,我国光伏产业逆势增长,同比增幅达到30%。
再来看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汽车动力电池,其中有个结构叫BMS系统,在国内,BMS厂商众多,且多数是民营企业,呈现出非常激烈的竞争态势。从技术层面来看,也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部分企业通过自身研究或收购,掌握了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技术,而部分新进入公司仅能开发低端的BMS产品。从动力电池的成本角度来看,电芯约占70%,电池组装约占比20%,BMS系统约占10%。预计到2020年,车用动力电池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其中,乘用车使用的BMS系统约占10%~16%,商用车的约占3%~5%,届时国内电动车用BMS的市场规模将达170亿元。如果能在这个点上突破创新,那对企业发展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推动。
也就是说,如果能够在关键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就很可能在行业生产链上占据重要环节,获得优厚的利润。这虽然还有政策利好的背景,但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价值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三、资本助力
紧随政策的脚步,真正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除了技术创新之外,就是资本。资本的投入,一方面是政策利好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是新兴产业扩大生产和技术创新的需求。新兴产业在这一年能取得逆势增长,资本的助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面。
据《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今年上半年,9大类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为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1.5倍。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投资增长超过50%,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投资增速也超过20%。健康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成为拉动消费的主要增长点。
比如动力电池行业,数据显示,进入2015年以来,受业绩和政策双轮驱动,A股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板块的涨幅分别高达111%和144.55%,可见资金对其青睐程度。而新能源汽车产业也不负众望,借助政策利好加之品牌崛起,我国新能源汽车数量现已跃居全球第一,2015年1至10月市场规模已达20.69万辆,同比增长300%;月度产量持续创新高,呈加速上扬态势:1月为6599辆,5月以来持续超过万辆,9月为3.28万辆,10月大幅增至5.07万辆。
可以说受政策利好的影响,资本也看好新兴产业的发展,并由此让新兴产业能够持续创新,从而在这一年里实现了逆势增长,这一整体支持体系,让新兴产业在这个“制造业寒冬”里,活得很滋润,但隐患也就此埋下。
新兴产业存在的两个问题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始终都伴随着其固有的问题,主要有结构性问题和市场化问题。由于是新兴产业,因而产品的市场化本身就是滞后的,市场化难题就些难以避免。而另一方面,受政策利好和资本的驱动,新兴产业规模往往会迅速发展,所谓“一窝蜂”,进而在产业链上形成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隐患——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布局。
受政策利好和资本的驱动,新兴产业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相当明显。
举个例子,据统计,从2010年到2013年,我国工业硅的产能从257万吨增长到了380万吨,2013年的产能占全球比重达到惊人的76%,在实际产量方面,2013年我国工业硅的产量为145万吨,产能利用率仅仅为38.2%,实际上,我国工业硅的产能利用率近几年来长期在50%以下,产能过剩的现象明显。而在2015年,由于“一带一路”的推动,光伏产业通过市场布局,部分解决了这一难题。
光伏产业的过剩问题持续多年,甚至已经不再新兴,那么,再来看近年其他一些新兴行业,比如动力锂电池。据有关行业网站统计,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增量投资就达600亿元,预计2015年度动力锂电池新增投资将突破千亿元。根据EVTank的统计数据,今年以来,我国企业拟投产锂动力电池产能大约为59.6Gwh。预计到2018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大概在62万辆,对应的锂电池的市场需求量为42.4Gwh左右。仅从数据上看,产能过剩似乎难以避免。
除此之外,新兴的大数据、机器人、3D打印等,也都有类似的倾向。如何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市场,避免或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将是这些新兴行业必须思考的,光伏产业可谓“前车之鉴”。
市场化难题——技术升级,推动市场教育。
除了规模大发展形成的产能过剩问题之外,新兴产业所生产的产品,由于技术不成熟或市场认知的原因,还容易出现市场化不足的问题。比如平板电脑,最早由IBM公司发明生产的平板电脑因为太过领先时代,结果市场化失败。而后期,由苹果生产的iPad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实际上就是新兴产业市场的一个缩影。
比如工业机器人市场,当前,尽管各地政府推出一系列“机器换人”计划,但对于机器人设备制造商来说,最广阔的中小企业市场却迟迟打不开局面。一是劳动力结构问题,导致机器人生产线难以获得工人认可,另一个是价格问题,让中小企业主难以负担。如此,要推动“机器换人”,就必须通过市场教育,让工人正确认识机器人协同生产,并能够学习获得相关的操作生产技术;另外,还必须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以推动“机器换人”落地。再比如增材制造业(3D打印),实际上,3D打印技术在当前并不成熟,如果盲目市场化,其结果很可能就是失败。因此,要想推动3D打印设备进入市场,就必须进行技术升级,包括做好相关产业链的布局。
2015年,新兴产业实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值得庆贺。而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如何避免老生常谈的产能过剩等问题,也是政府部门和行业必须思考的。2016年,对于新兴产业来说,或许是另一个逆势增长年,或许是一个问题潜伏年……
(审核编辑: 智慧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