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喜参半的河北制造:企业智能转型迫不可待

来源:凤凰网

点击:1874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 智能转型

    刚刚过去的2015年,对河北制造来说,有喜有忧。

      喜的是,去年5月底,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利润等指标超过钢铁,成了国民经济的“新状元”。忧的是,两个月后,工信部公布2015年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河北无一家制造企业入围榜单,遗憾“缺席”。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对河北省显得尤为迫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和‘两化’深度融合”“推动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化”。如何追赶智能浪潮,培育发展新动能,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市场主导,提升企业智能转型实效

      “手机上装个软件,就能让电动汽车预约充电、远程支付,多方便。”1月10日,河北省电动汽车产业协会会长、新宇宙电动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吕洪涛委员指着手机上的一款智能充电APP告诉记者。

      智能化是未来电动汽车的发展方向。吕洪涛委员介绍,去年开始,公司和国内知名高校合作为电动汽车研发智能充电系统,通过手机APP,就能实现充电设施预约和智能支付。

      但从全省来看,像新宇宙这样重视智能制造、提前投入智能研发的企业还不算多。

      今年两会上,一位制造企业代表对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进行分析:46个试点示范项目来自38个行业、分布在21个省(区、市),除了广东、江苏等发达省份入围项目多外,还有不少项目出自中西部省份。宝钢示范钢铁热轧智能车间、海尔试点家电智能制造……试点企业多是行业领袖,示范内容更是企业的看家本领。与之相比,河北省申报的十多个企业项目却无一入选。

      这件事,折射出河北制造的短板。民建河北省委的一份提案分析认为,河北“智造”刚刚起步,缺乏龙头企业支撑,尚未形成高端产业聚集,迫切要从要素及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英利集团副总经理郑小强代表深有感触地说,制造企业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之路,已经走不通了,必须从“制造”转向“智造”。

      传统制造企业谋求转型智能制造,看起来很美,做起来不易。一位参会的委员介绍,他的企业仅研发智能软件就花了20多万元,未来应用和推广费用还会更高,但这些投入到底能带来多少客户和效益却是未知数。

      应用智能技术改造提升,企业存在投入大、产出慢问题,这让很多制造企业望而却步。“实现智能转型,要更多结合市场需求,攻破企业、客户反映的痛点,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提升企业智能改造的实效。”郑小强代表说。

      建好平台,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系统

      定位发展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的廊坊龙河高新区,不走寻常路。

      “我们孵化产业,重在建好平台。”园区运营方、中国宏泰发展董事局主席王建军代表说,园区开建时,他们就投入大量资金,建立创业投资港帮助企业融资,创建培训学院提供创业指导,为企业搭建一体化服务平台,提升科技创新环境,使入驻的智能制造企业快速成长。

      龙河高新区的发展,印证了未来智能制造不单是技术、设备的竞争,更是产业生态系统的竞争。由此看来,构建良好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系统是我省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省提出,把‘两化’深度融合作为战略制高点,全面推行智能制造,提升企业全流程、产业全链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力争到2020年建成1500个智能工厂、车间,带动更多制造企业向智能化转型。”列席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河北省工信厅厅长邹平说。

      “我省应引导社会和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引领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解决方案等生产性服务业。”保定市副市长闫立英委员建议, 瞄准京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央企高科技项目的成果转移,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推进高端制造领域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深化产业链各环节信息技术应用。同时,深入推进高端制造企业信息化,大力发展信息化装备,完善政策服务体系,强化资源倾斜,打造高端科技园区,建设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

      吕洪涛委员建议,河北省应尽快出台智能制造企业试点示范管理办法,设立智能制造专项资金,研究出台财税扶持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智能制造试点。


    (审核编辑: 智汇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