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德国工业4.0技术理念 重庆将建“德国城”

来源:重庆日报

点击:1565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工业4.0 智能制造 制造业

    1月23日,重庆隆重举办“德国城”项目招商启动暨智能制造峰会。

    重庆日报记者从峰会获悉:江北盘溪,观农贸市场外迁后留下的地块,将建设名为“德国城”的智能创新产业的新中心。

    在此,重庆将引入德国工业4.0的先进技术和理念,打造“互联网+”为主导的智能创新产业中心和国际生活体验馆,进一步拓展重庆和德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合作空间,为“重庆制造”走向“重庆智造”提供有力支撑。

    “重庆智造”有增速但总量不大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重庆提出多项战略行动计划,排在首位的,是以智能制造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这是新时代的新使命,对重庆这样一个传统制造业基地而言,它是机遇,也是挑战。

    目前,重庆已初步形成了集研发、整机制造、系统集成、零部件配套和应用服务于一体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链雏形。

    “重庆智造”略有家底,但在产业应用领域,目前尚未凸显出太大的比较优势。例如,2017年,工信部发布的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200余个项目中,重庆只有9个新模式应用项目、1个综合标准化项目入选。同期,北京的项目总数是20个,江苏为17个。

    以智能制造相对集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2014年,重庆战略性新兴产值约为800亿元,约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4%;2015年为1664亿元,约占7%;2016年为2700亿元,约占10%——换句话说,有增速,但总量不大,对区域经济提质增效的贡献有限。

    德国已成重庆第二大贸易伙伴

    重庆工业需要补课。问题是,如何补?

    两年前,第十八届渝洽会专题活动之一——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论坛上,不少与会专家认为,中国需要向德国“工业4.0”看齐,“以德为师”,将“中国制造2025”很好地与“德国工业4.0”对接起来。重庆工业完全可以抓住中德开展“工业4.0”合作的历史机遇,加快重大制造领域攻关,超前部署信息物理网络平台,尽快启动智能建设,加强与德国在制造领域的合作。

    事实上,在中欧班列(重庆)的另一头,作为全球智能制造强国的德国,也正有此意。“中国是德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目前已有超过3000家德国公司入驻中国。但90%的德国公司仅在中国沿海城市布局,它们期望于进一步打开中国西南市场。”本次峰会上,来自德国EAC公司的海智文表示。

    有这番“心意”的,不止EAC一家。2017年8月,德国西门子与重庆达成意向,表示愿意为重庆城市提供智慧楼宇、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全集成能源管理等领域的领先技术。本次峰会上,西门子公司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德国工商联会北方区主席劳瑟尔·赫尔曼称,重庆正步入发展新阶段,中德两国企业携手合作,发展潜力巨大,必将实现合作共赢。

    “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颇具活力的重要中心城市。”峰会上,德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总领事施恪如此评价。他表示,相中重庆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工业基础和领先的经济增速,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已经把在中国新投资项目放在了重庆。

    数据显示,2017年,重庆与德国进出口总额419.37亿元,增长34.4%,德国成为重庆第二大贸易伙伴,占重庆贸易总额的9.3%。截至2017年底,重庆累计批准德资企业66家,吸收合同外资6.77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4.79亿美元。主要涉及制造业、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

    拿出最大诚意承接全球资本

    以德为师,为了产业承接和制造业提档升级专门建设的“德国城”,不仅是德国先进制造业企业的聚集地,还是中欧全面经贸合作的载体。重庆日报记者注意到,它所涉及的建设项目,除了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需的厂房、写字楼,还包括学校、医院、商场、公共绿地等等。

    据悉,该项目定位为“一平台三港三中心”,即以涉外经济开放平台为“一大平台”,打造涉外商务服务港、国际文旅服务港、国际智慧生活体验服务港“三大国际服务港”为主体架构的德式风格体验区,建成德国乃至欧洲企业在中国西部的集聚中心、技术产品展销中心、经贸文化交流中心。

    为此,重庆也拿出了最大的诚意。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入驻德国城的企业,租赁办公楼、产品研发、生产、物流、引进人才等管理运营的各个环节,都将享受多重优惠政策。

    以区一级的优惠为例,对进出口总额1亿美元以上,且收、付汇和出口退税及进口环节税收在该区的外贸企业,江北区给予地方财力贡献50%的资金扶持;对通过长江水道及中欧班列(重庆)进出口的货物,按照每个标准箱15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每个企业的补贴限额不超过20万元;对当年采购工业机器人的企业,按照采购金额的5%给予补助,全年不超过200万元。

    (审核编辑: 智汇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