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庆:破除幻象,认清智能制造的真实门槛

来源:网络

点击:1129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智能制造 人工智能 大数据

    随着人工智能的大热,以自动化技术和人工智能等相结合的智能制造也越来越成为热点话题,人们在谈论机器替代人,忧虑未来智能制造下的制造业变革会不会造成大量失业,而在刚刚举办的亚布力论坛上,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表示,媒体和公众不能把智能制造简单的理解为机器人、机械手臂、自动化的流水线等等,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和表达,不仅是媒体和公众有理解局限,很多制造企业对于智能制造也还停留在“制造”端。 

     

    这番话出自近日在天津举办的“2017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天津峰会”上,作为亚布力论坛上的常客,杨元庆发表了题为《全链条智能化 制造企业的“智造”之路》的主题演讲。亚布力论坛是中国顶级企业家定期聚会的最高端论坛之一,与其他论坛相比,亚布力论坛有一种特殊氛围,在这里企业家关心的不止是企业的经营,生意的运作,还有更多的家国情怀、宏观视角,很适合讨论智能制造变革这样的宏大话题。当下,全球制造业格局正在发生巨变,制造业在全球迎来大洗牌。发展中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业,高端制造业回流至发达国家,中国制造业实际上正面临“双向挤压”,这也是纷纷筹划向智能制造转型的背后驱动力。

     

    智能制造话题虽然宏大,但杨元庆观点的出发点却是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在智能制造领域,杨元庆背后的联想角色复杂,联想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制造业企业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IT生产商、中国最大的智能设备生产商,在智能制造革命中,联想具有双重角色,他既是变革的载体和试验场,又是变革的赋能者和推动者,这样的身份,使杨元庆观察智能制造的视角与一般制造业企业家大不相同。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智能制造?

     

    那么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智能制造呢?在杨元庆看来,智能制造并不只是制造端引进AI、大数据、机器人等新技术和新设备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对企业生产制造全流程的改造。智能制造不仅仅是“制造”环节的智能化,而是把研发、生产、供应、销售、服务的制造全链条都串连起来的全面的智能化,是按照客户的需求设计开发、采购部件、组织生产、精准营销,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也就是说,智能制造不是制造业某一端的改变,而是一种由里到外的全链条式变革。具体而言杨元庆认为有三点比较重要:

     

    其一,要实现智能制造,首先需要对制造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实现制造全链条的数字化,掌握各环节产生的数据,这些数据是智能化的基础。如果把智能化比作一辆汽车,那么数据就是汽油,是智能化的能源。

     

    其二,光有数据还远远不够,还要通过网络让数据连接起来、流动起来。只有通过制造的全链条全面互联互通,打通企业的“任督二脉”,没有联网的数据在未来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把数据网络化,才能最终实现智能化。

     

    其三,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之后,继而推进研发、生产、供应链、销售、服务全链条的智能升级,实现研发智能化、生产智能化、供应链智能化、销售端的智能化、服务的智能化......

     

    破除幻象,认清智能制造的真实门槛

     

    杨元庆的演讲实际上指出了企业智能制造变革的真实门槛,有助于破除部分企业对智能制造急于求成的幻象。事实上,制造业企业向智能制造转型,不仅不能靠玩概念和烧钱,即便是有了真心实意脚踏实地的执着信念,也需认清自身客观条件,认清通向智能制造之路的漫长与艰难。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将又是一场因智能制造而起的产业泡沫,即便耗费巨资购买了设备,也达不到智能制造的效果。毕竟,美国的“国家制造创新网络”、德国的“工业4.0”,日本的“工业价值链”,还有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都不是随便说说,而是举国战略。

     

    以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部分数字化和网络化为例,对制造业的要求就非常之高,杨元庆称,为了实现“两化”,联想在全球建立了9个数据中心,每天新增的数据量超过30TB,每天处理的数据超过150亿条,这才只是个基础。而在中国其他很多地方,一些制造业企业连存储还在靠纸,一些企业虽然把数据上了电脑,但却还没有联网、没有云化。

     

    没有联网的数据在未来是没有意义的。制造业的两化,不仅是企业要急需进行内网的搭建和改造升级,推动企业内网的信息化、高效化、扁平化,更要依赖各地政府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只有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高网络传输速度,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够反哺制造业的发展,让产业链各环节的数据流通更加高效。

     

    两化仅仅是基础,而在包括研发、生产、供应链、销售、服务等全链条的智能化升级中,每一个环节都将是一个高难度的跨越,比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智能研发、比如生产中的个性化定制、供应链管理中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实现的供需预测、机器人客服等。

     

    而事实就是,即便在全世界范围内,率先成功实现智能制造的也只能是极少数有底蕴有实力有长期投入的企业。

     

    智能制造高门槛之后的挑战与机遇

     

    目前看,在中国,有能力最先抓住智能制造机遇、拿到第四次工业化革命入场券的企业可能只有联想、海尔等少数几家。

     

    成为智能制造企业的难度在于,它必须脚跨科技与制造两维,这就把大部分哪怕是优秀企业过滤掉,比如各大互联网巨头,即便市值几万亿人民币,也很难深度介入智能制造,它们天生的不能成为“淘金客”而只能成为“卖水者”。

     

    而联想的特色在于它先天脚跨科技与制造两维,既是科技企业,又是制造业企业。在中国,联想是与智能制造离得最近的企业。联想不但“淘金”,而且“卖水”。智能制造对联想同时还意味着产业机会,在智能制造掀起相关行业的一波增长高潮后,联想将因其业务服务于“两化”而成为直接受益者。

     

    脚跨两维的属性使联想更早意识到智能制造的到来,率先对自身制造基地进行智能制造升级和赋能。最典型案例就是联想AI战略在其武汉基地的落地。武汉基地利用智能化手段串联起研发、生产、供应、销售、服务的全生命周期,按照市场需求设计开发、采购部件、组织生产、精准营销,并提供服务。依托联想的智能化解决方案,目前,武汉基地已经能够满足客户对产品的个性化定制、订单透明和精准交付的要求,不但把生产效率大大地提升,还能实现对于制造型厂商最难的需求预测,真正实现从信息化向智能化的跨越。还有合肥的联宝,也是联想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示范基地,本周一,联宝刚刚获得中国制造2025高峰论坛暨2017中国制造年度颁奖盛典“2017中国制造十佳品质评选-杰出贡献奖”。

     

    对于中国来说,智能制造不仅是个企业界话题,而且关系到国家大的经济布局,在本届大会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后,先进制造业已经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

     

    在西方国家有这样一句话:To live well, a nation must produce well,说明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最重要的体现。从这个角度看,智能制造转型能否成功,将直接关系到一国的国际竞争力。


    (审核编辑: 智汇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