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如“君子” 国人推崇不为过

来源:工控中国

点击:1288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德国制造,工业4.0,制造业

        近年来,德国工业4.0热浪袭来,目前国内的情况大致可以概括为:国有对策,业界推崇,大众参与。令笔者感触最深的还是曾经一位老友这样说过,“买车一定要买德国车,买鞋也要德国牌,厨房刀具已换双立人”。十足的德国脑残粉,在下不禁感慨“德国制造”就有那么好?

                                 中国化工收购克劳斯玛菲集团
      最近,一场巨大的并购活动再次引发笔者的思考。1月11日,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宣布,以9.25亿欧元(约合66.5亿元人民币),悉数收购加拿大Onex基金拥有的德国橡塑化机制造商克劳斯玛菲集团。据了解,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在德国最大一笔的投资。克劳斯玛菲属于全球领先的塑料和橡胶加工机械设备制造商,享有业界“劳斯莱斯”的美誉。其服务范围涵盖了注塑、挤塑和反应技术的全套工艺。业界评论此次并购让“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更加并行无间。

      中国工业改革可以说一直在借鉴德国工业发展之路,从购买技术,加强交流合作,到直接收购德国公司,无疑在牢牢抓住德国制造。如果说这仅仅是因为国人推崇他们的产品,是极其片面的。要说德意志民族是个怎样的民族,很多人都会概括为“严谨”二字。德国工业革命起步远远落后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甚至走过“山寨”英国制造的道路。幸好,本身的民族特性定不会满足于山寨,在众多专家和技术工人的努力下,引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的德国工业实现了越级发展,一度超过英国工业。这个勤劳又严谨的民族造就了欣欣向荣的本土制造业。

                                     西门子制造的发电机
      从1866年西门子发明直流发电机,到1993的无氟冰箱,德国人在过去的百年里发明了无数至今仍影响着全球的产品。据统计,德国8千多万人口,却有着2千多个世界级的品牌。相比而言13亿多人口的中国拥有的世界名牌却屈指可数。当欧洲大搞金融经济时,德国却脚踏实地坚守制造实业,金融行业动荡,欧洲其他国家都受波及陷入危机,而德国却创造了大批一流品牌。且涉及诸多领域,例如汽车行业的奔驰、宝马、奥迪,医疗领域的拜耳、贝朗蛇牌、德国马丁、史托斯等。这些产品质量好,可用时间长的特性打响了“德国制造”的口号。

                                     宝马博物馆
      一位留德学者曾经概括过德国制造的特点。德国制造产品注重创新,专注打造较高附加值。创造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品牌效应。因而这些产品相比国产价格要高出许多,但其较高的质量保障仍令国人“梦寐以求”,这也是德企成功的重要原因。中国制造与其差别就在于中国制造依靠廉价劳动力,而德国依靠创造高附加值的产品。从劳动力到产品本身,目前国内的情况来说要跨越这一步仍需巨大努力。

      在员工培养方面,注重技能和忠诚度。德国职业教育系统一直沿袭的“学徒制”,这一制度下,劳工需要当3至4年的学徒。德国工会在450个行业里强制规定:劳工必须通过学徒制才能被公司聘用。由于德国工人经过一系列的专业完整学习培训,其蓝领工人平均每小时的薪资远高于英、法、美、日等国。另外,与美国不同的是大多数德国企业都通过减少工作时间或减少利润来保住多余的劳力。可见,德国制造业对劳动力的重视程度。

                                       德国企业培训
      在企业管理上,德国人也一直坚守着双委员会制度的老规矩。德国企业法规定,公司董事会下必须设有执行委员会和监事委员会两个系统。即使是在德国大型跨国企业里,等级制度也不明显。德国人务实、注重效率,喜欢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德国企业更倾向于一种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另外德国企业服务以客户为中心,坚持为消费者带来更大利益。德国企业植根于社区,全球地方化,很多德国企业建立在远离市区的小镇,使员工依赖于企业,避免员工频繁换岗。

      看来德国制造,的确内涵丰富,其产品过硬的品质是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建立起来。或许不恰当的比喻,德国制造就如同古人盛赞的君子那般,心怀长远目标,拥有专业技能,追求完美品质,加上谦逊态度。说到这,笔者开始赞同老友的想法了。


    (审核编辑: 智慧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