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照明设计最高境界:向自然学习 让光待在本该在的地方

来源:网络

点击:1192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 LED照明,设计,光

        作为一位深究光文化性的学者,无论是身边随处偶得抑或亲历案例,许东亮老师总能清晰地描绘一幅光与人的对话图谱。

      所谓文化,并不是什么高深的词汇,而是人生活轨迹的总和罢了,所以当所有的光都与人在生活中好好相处,恰到好处地停留,那必然就是最好的设计。

      其实最好的LED照明设计,就是没有被刻意去设计,只是让光待在本该在的地方而已。

      因此许老师主张,做好的LED照明设计,需要把向自然学习作为第一课,看万物在光下生息繁衍,随处皆可寻光。

      下面我们跟随许老师的镜头,一起探寻那些自然老师的光影。

      光影下的外观模式

      外观模式有两种属性,分别是表观模式和体积模式,听起来很理论,但在设计上我们常遇到这种理论的应用,轮廓、泛光照明大都属于表观模式,而内透照明就是多偏向属于体积模式,我们看看许老师在自然界中为大家找到的案例:

      图:阳光下的圣托里尼建筑局部,光照过去,建筑产生了明显的亮面暗面,你能看到的是建筑材料的颜色和质感,看到建筑的形状。

      图:不同材质和肌理,在光照下表现出特殊的质感。

      图:贝聿铭的伊斯兰博物馆夜景照明,利用投光灯在不同的面产生的光和影子的关系,充分表达了建筑的质感、表观模式和形状。

      内透表达的体积模式

      图:太阳升起或者落山时,偏光使得在景物上产生了强烈的光照对比度,“剪影”感油然而生,而这种对比度清晰的表达了景物的轮廓。

      图:与上面的伊斯兰博物馆不一样,罗马斗兽场的夜景照明,充分把握了建筑的外观特征,选择了内透方法,就好像建筑里面藏起了落日的余晖,形成了与外幕墙的强烈对比,使拱形格子的形状清晰。从而,建筑的体积模式得以表达。

      图:建筑物的外部并没有光,所有光都来自建筑内部,但是内透却将建筑的韵味完全表达出来了。

      图:其实城市中并不需要“景观照明”,让街道看得见,家中的窗户透出光,就是最美丽的景观,所谓的向自然学习,其实还指的是尊重生活本来的样子。

     

    (审核编辑: 智汇张瑜)

    声明:除特别说明之外,新闻内容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