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修复正当时 环保行业仍将维持高景气度

来源:网路

点击:1358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生态系统 环保行业 绿色制造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等绿色制造产业正加快发展。近年来,我国节能环保项目不断引入社会资本,市场活跃度持续攀升。截至目前,环保产业已经成为最为潜力的支柱性产业,而根据“十三五”规划,到2022年我国环保产值预测达到12万亿元。


      生态系统修复正当时 环保行业仍将维持高景气度

     

      “十九大”报告首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中增加了“美丽”一词,将“建设美丽中国”再次推向了风口,改善生态环境的地位再次凸显,生态修复市场空间广阔。

     

      所谓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恢复生态系统原本的面貌。

     

      从生态污染的对象上来看,生态修复主要是体现在水环境修复、土壤修复等方面,主要包括河流生态修复、湖泊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修复、场地修复、矿山修复、耕地修复、草原生态修复等。

     

      环境治理正在由“末端治理”向“生态修复”的方向转变。过去的环境治理更关注“末端治理”,因此治理重点主要在“显性”污染物,如污水、垃圾等。

     

      但是,“末端治理”往往不能“治本”,不能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治理效果有限。近些年,随着对“治理效果”的关注度提升,生态修复逐渐兴起,环境治理开始重点关注整个区域性的生态环境修复(如流域治理)、关注过去常常被忽视的“隐性”污染物(如土壤修复)。

     

      水环境修复 扬帆正当时

     

      水环境污染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根据《2016环境状况公报》,全国地表水1940个评价、考核、排名断面(点位)中,I类、II类、III类、IV类、V类和劣V类分别占2.4%、37.5%、27.9%、16.8%、6.9%和8.6%,IV类、V类和劣V合计占比32.3%。

     

      6124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水质为优良级、良好级、较好级、较差级和极差级的监测点分别占10.1%、25.4%、4.4%、45.4%和14.7%,较差级和极差级合计占比60.1%。

     

      生态修复是控制水环境污染的根本

     

      水环境修复是指对水体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水体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水体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水体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水体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2.3万亿水环境修复市场逐渐释放

     

      广义的水环境修复概念应该包括水环境的控污截流、生态修复、景观改造、底泥疏浚、引水工程等全方位的修复措施。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在2017(第十五届)水业战略论坛表示,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编制过程中,采用基于重点领域工程任务量的测算方法,依据投资单价和工程任务量初步估算,预计完成“水十条”的全社会投资大概是4.6万亿元。

     

      采用投入产出模型,模拟得出“水十条”通过加大治污投资将带动环保产业产出增长约1.9万亿元。

     

      根据E20研究院的研究表明:2017-2018年水环境综合修复治理市场超2万亿,其中,控污截流1-1.1亿元,生态景观4000-5000亿元,水质改善2000-3000亿元,运维市场400亿元。

    土壤修复 下一个风口

     

      土壤污染状况明晰,需求迫切。

     

      2014年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首次将土壤污染状况明确地展现在公众面前,也开启了土壤污染详查和修复的征程。

     

      《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

     

      从污染土地类型看,耕地污染最为严重,土壤点位超标率远高于其他类型用地,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

     

      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

     

      “十三五”期间土壤修复或将释放千亿市场空间

     

      修复市场潜在空间超7万亿,“十三五”实际投资额近1700亿元,足够支撑行业高速发展。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信息,我国目前待修复工业污染场地有30-50万块,按照约300万元/块的修复价格,仅场地修复的市场空间就将达到1.5万亿元。

     

      除此之外还有220万公顷的矿山污染地块和3.93亿亩的污染耕地,若要完成目前全部污染地块的修复,则土壤修复行业总的市场空间将超过7万亿元。

     

      我们认为,7万亿的潜在市场空间只是一个远期愿景,实际上土壤修复的投资额或许远达不到上述预期。

     

      参与起草“土十条”的中国环科院研究员谷庆宝曾表示,根据‘土十条’的要求,国家将投入的资金在4500亿左右,其中包括监测、评估、风险防控和治理试点的投入。

     

      我们参考中国产业信息网对“十三五”期间各类污染场地修复比例的预测并进行调整,计算得出“十三五”期间土壤修复行业的市场空间约1697亿元。虽然与7.24万亿的潜在市场空间相比规模较小,但仍足够支撑行业近期的高速发展。

     

      生态修复行业 水环境修复占主体

     

      公司规模普遍偏小,水环境修复占主体。

     

      目前,生态修复行业(水环境修复、土壤修复、草场修复及其他)中小公司较多,大部分从事水环境修复相关业务。

     

      近年来,随着土壤修复的迅速兴起,土壤修复类公司数量也出现了快速增长,部分原本只涉及水环境修复的公司开始布局土壤修复,形成“水土共治”的业务模式。

     

      此外,还有少数公司专注于草原和湿地的生态修复,例如蒙草生态和东珠景观。

     

      以广义生态修复的角度衡量,A股约有38家上市公司从事(或规划从事)生态修复类业务。大部分从事单一类别生态修复,涉及两种类别及以上的公司仅有5家,除绿茵生态涵盖“水环境、土壤、湿地”三类修复业务外,其余4家均从事水环境修复和土壤修复两类业务。

     

      另外33家公司中,从事水环境修复的公司最多,达27家,大部分为传统水务或水处理公司,同时包含8家传统园林公司。从事土壤修复的公司有4家,分别为传统水处理、固废、监测、大气等环保公司转型而来。

     

      目前生态修复类公司普遍偏小,行业集中度较低、资金需求大、区域性特征明显,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业务领域较为单一,公司规模普遍偏小

     

      我国生态修复行业起步较晚,修复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大部分修复公司的业务领域比较单一,比如专注于流域治理等水环境修复或矿山修复、耕地修复等特定类型的土壤修复。

     

      目前,同时进行水环境修复与土壤修复的公司不多。同时,修复公司规模普遍偏小,即使是上市公司,市值也普遍低于200亿元。

     

      我们对38家上市生态修复类公司2016年的收入情况进行了统计,其中,营业收入大于50亿的公司只有3家,占比7.89%;1/3的公司营收在10亿-20亿之间;31.58%的公司营收不足10亿元。

     

      资金密集型行业

     

      生态修复项目需要企业垫付资金,单项要素修复、主体工程施工、养护管理等均会占用较多的营运资金,大型项目对企业的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环境修复(尤其是水环境修复)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受到生物节律和气候气温的影响,项目一般不在盛夏和立秋以后开工,如华东、华南、西南地区的最佳开工时间是每年2-4月,中部、华北、西北地区为4-6月。

     

      区域性特征明显

     

      生态修复行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分布,财政支持密切相关。经济发达、水资源分布较多的东部地区有更多的生态修复需求。我们将前述38家A股上市公司的办公地址进行了统计,发现有68%的公司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公司数量最多,生态修复行业最为发达。

     

      水环境修复格局分散,土壤修复集中度趋于下降

     

      水环境修复主要涉及到污水处理、流域治理、园林等三个细分领域。目前上述三个领域竞争均较为分散。

     

      污水处理:行业较分散,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北控水务占比约为7%,CR10约为15%;

     

      流域治理:建筑、环保、园林均参与,联合中标成常态,目前处于跑马圈地阶段,竞争格局尚未形成;

     

      园林:行业整体较分散,但地域特征明显,存在区域性龙头。

     

      土壤修复:行业正处于快速扩张时期,2016年前五大公司斩获了行业70%-80%的订单,但随着修复需求和业内公司数量的提高,市场集中度将很难保持在现有的水平上,一定程度的下降不可避免,但优势企业仍将有能力斩获大部分订单。

    (审核编辑: 智汇小新)

    声明:除特别说明之外,新闻内容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