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明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历深化之年。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被提及。去产能方面,今年将再压减钢铁产能30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左右。煤炭、钢铁业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去产能目标再超预期,2018年将真正拉开煤炭去产能攻坚大幕。
未来去产能难点在哪里?
工信部称要防过剩产能复产。2017年钢材价格大幅上涨。去年12月底,中国钢材价格指数为121.8点,比年初上升22.3点,涨幅22.4%,其中长材价格指数由年初97.6点升至129.0点,涨幅32.2%;板材价格指数由年初104.6点升至117.4点,涨幅12.2%。细分品种中,国内螺纹钢价格年初为3268元/吨,最高涨至5000元/吨以上。
价格上涨增加了去产能的难度。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近期所发布的文章显示,2017年,“地条钢”产能在重拳打击下得以全面取缔,但随着钢材价格大幅上涨,“地条钢”死灰复燃的可能性增加。“近期,黑龙江、吉林等省已发生几起‘地条钢’死灰复燃案例”。
多位业内人士也对记者透露,由于钢铁、煤炭价格上涨,去产能情绪开始出现“松弛”,部分企业家满足于现状,不愿意再做过多的去产能动作。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执行院长李锦还表示,也有的企业开始“钻空子”,在上级检查时将产能去除,检查风头过后产能再次死灰复燃。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在其文中称,要继续将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科学确定全年目标任务,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严禁新增产能,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和已化解的过剩产能复产。
“其实从整体改革环境来说,现在的环境已经比以前好了许多”,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向新京报记者表示,以前有些企业做产能置换,去除落后产能后再换上等量的先进产能,但企业经济条件不够,改革也进行得比较困难。现在煤价、钢价上涨,企业有了经济条件,改革的困难主要还是在企业改革意愿和员工安置等方面。
“虽然现在钢铁、煤炭企业的利润有所回升,但企业的眼光应该放得更长远”,韩晓平表示,有些企业只看到眼前能够赚取的利润,却没有看到特种钢材、高新技术能源企业所拥有的长远前景。
继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的目标任务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淘汰关停不达标的30万千瓦以下煤电机组。
此前举行的2018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要求已由“防范和化解煤电产能过剩”变为“大力化解煤电过剩产能”,标志着今年化解煤电过剩产能的任务将继续加码。
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7年,钢铁、煤炭年度去产能任务圆满完成。而能源局等16个部委联合出台文件明确,“十三五”期间全国停建和缓建煤电产能1.5亿千瓦,淘汰落后产能0.2亿千瓦以上。到2020年,全国煤电装机规模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
易煤研究院研究员潘汉翔对上证报记者表示,“十三五”规划中煤炭行业整体产能退出目标是8亿吨,其中,2016年完成煤炭产能退出2.5亿吨,2017年完成煤炭产能退出约为1.7亿吨,剩余目标量约为3.8亿吨。从统计数据和时间进度上来看,去产能目标有望提前完成。
但考虑到此前退出产能中绝大部分都是“僵尸企业”和长期停限产企业,产能出清相对容易。而目前在运行的煤企多为央企、国企或省国资管理,对于落后产能的淘汰和置换工作完成度较高,加上去年12月以来由于供给偏紧导致的“供电”危机等其他因素影响,2018年才将真正拉开煤炭去产能攻坚大幕。
煤炭行业资深分析师邓舜认为,此前预测今年煤炭去产能目标是1.2亿吨,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1.5亿吨超出预期。去年受需求超预期、供应阶段性偏紧等因素影响,煤价全年处于高位。煤炭资源集中于“三西”地区、运输距离较长等因素今年还可能阶段性影响煤炭供应,需求情况尚难判断。
在钢铁去产能方面,“我的钢铁网”资讯总监徐向春告诉记者,中国政府提出2016年到2020年压缩钢铁产能1亿至1.5亿吨。经过2年坚定不移地推进,已出清过剩产能超过1.15亿吨。今年继续压缩3000万吨,意味着将提前完成5年的上限目标。过剩产能大规模出清,有效改善了供求关系。与此同时,钢材出口大幅度下降,从2015年的1.2亿吨下降至2017年的7500万吨,为改善全球钢铁产能过剩发挥了显著作用。
徐向春认为,随着压缩过剩产能的工作基本完成,未来也要严防产能再度扩张,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他预计,未来将有一批新钢铁项目进行建设,但是这些产能的主要目的是改善产业布局。政策适度鼓励短流程钢厂,但新建的产能必须同时有存量的产能退出为前提。
(审核编辑: Do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