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把农业现代化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提出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在“智能农业”领域取得突破。在福建省,移动信息化技术与物联网联姻,一个现代化的农业智能大棚开始显现,农民慢慢地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成为新型智能农田的管理者。
在八闽大地上,中国移动福建公司以物联网和4G技术为抓手,针对八闽的特色农业开发出了丰富农业信息化产品,让梦想的高科技实实在在地走进了百姓的生活。
打开手机
在家就能管理菇房
漳州市南靖县一直是远近闻名的杏鲍菇之乡,这里生产的杏鲍菇以个大味香远销各地。以前,种杏鲍菇可是个累活,要时时留意菇房里的温湿度变化;现在,坐在家里,菇房温湿度信息就能一目了然,还可以远程控制菇房种植设备,实现精细化种植。因为,现在的南靖县开始兴起“物联网”种植。
在南靖县漳州南靖县菇农陈剑星的家里,笔者就亲眼见到了“手机种植”的神奇,只见在陈剑星的手机上,家里五个菇房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等数据已经清楚地显示了出来。“不用下菇房,我就可以通过手机控制菇房中的各种生产条件,还可以把数据上传到市农业局的食用菌数据库,和平均数据比对后进行调整,”他说,“就像是菇房里出现了一个‘种植保姆’。”
陈剑星介绍说:“杏鲍菇属于中低温结实性菌类,对温湿度有较严格的要求,以前,工人们要24小时不间断地在每个菇房来回巡查,凭经验调整,现在有了这个物联网系统,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设定值,在手机上观察到菌菇的长势,而一旦那个数值超出正常值,我们还能马上收到告警短信,很方便。”
此外,中国移动福建公司与当地农业部门联合建立的农业数据库,无疑成了菇农另一个“法宝”。陈剑星说,“以往在食用菌种植过程中,生产的环境参数检测分析主要是依靠人工经验,缺乏系统的科学检测方法。现在有了什么疑问,可以在农业数据库里查看数据、咨询专家,如同有了网上的私人顾问。”
轻点鼠标
远程种出“放心蔬果”
前段时间,气候阴晴不定,导致有些蔬果受虫害影响严重,不过,在不少应用了物联网技术的农场里,蔬果的销量却未受影响。
在福清某蔬果大棚内,笔者看到其中竖着几个铁匣子,分别用来收集温光水气等信息。铁匣两边各长一“耳朵”,左耳朵“传感器”收集到的信息传给“右耳朵”无线传输节点,再传递到附近机房内,机房将收集的信息与后台标准数据信息进行比对智能分析。这样,大棚管理者在机房内轻点鼠标就能实时了解大棚内的情况。当土壤温湿度低于后台设定值时,说明蔬果“口渴”了,这时信息会自动反馈到地头的自动喷淋设备,该设备马上开始喷淋。
“有了这套设备,我们不仅干活比以前轻松了很多,而且收益也比以前好了不少,”看着大棚里长势喜人的多种蔬果,园区管理者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这套系统还将有很多扩展应用,下一步,我们将针对不同蔬果开发不同的技术应用标准,这样种出来的蔬果抗病性更强、品质更好。最终,我们要争取让园区全面进入‘自动化时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近年来,中国移动福建公司的物联网系统,已经逐步应用在大棚菌类、花卉栽培、茶叶种植等福建特色农业领域,并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可喜态势,使“尽在掌控”的智能农业愿景离我们越来越近。
(审核编辑: 智汇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