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波特的五力模型看光器件完败性

来源:网络

点击:806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光器件,芯片

      波特的五力模型仍然是行业战略分析的基石。对于层出不穷的创业者,做好五力模型分析有助于创业者清晰地察知自己的机会与风险。

      传统光器件是一个门槛不高的行业,这使行业竞争异常激烈。由于技术的扩散和设备投资的减少,小公司和大公司可以生产同样的一些中低端产品。这使小公司在与大公司的竞争中获利。问题在于:小公司彼此之间的竞争更加热烈,由于小公司们面对的几乎是同样把质量放在第二位的渠道利基客户。此外,小公司可以利用技术扩散的机会轻松地拿到大公司优秀的研发成果,这使得行业间的竞争从创新演变到价格竞争。竞争的本意是通过创新扩大技术生产力,可真实的情形却变成:竞争等于价格。抄袭毁掉了行业的前途。

      光器件的供应商都是日本芯片企业,这类企业不多。由于中国公司越来越多的创业者从事相同的业务,必然使市场份额更加碎片化。市场的碎片化使任何一个光器件厂商面对上游供应商毫无议价和还手能力。不断涌现的创业反而增加了日美企业的议价能力。之所以日本企业越来越赚钱,而中国企业越来越不赚钱,道理就在此地。中国企业越多,海外供应商益加有话语权。中国制造的悖论就在于此。因为中国缺乏核心技术。

      无论是传统的电信设备商,运营商,还是互联网企业,行业竞争的结果已经所剩无几。过多的供应商和过少的客户,导致了客户的议价能力非常强大。客户可以简单公平地采用各种技巧获得超强的购买优势。客户甚至可以采用延迟购买的策略导致价格市场接近零利润洼地。光器件的标准化使客户可以对品牌有选择权。事实上鲜有客户从整个行业共生的意义上有意培植供应链关系。由于不对等的先天性,行业上下忘记了共同的危机。客户的选择理由一般采取价格+关系+品牌的排序。光器件不是快消品,由于较长的使用寿命,这一产品的迭代一般取决于技术升级。每一轮技术升级,光器件公司都必须脱就层皮:必须投资新产品开发。

      光器件的标准化和阔似低进入门槛导致潜在进入者众多。大多数光器件企业原来从事的是不一样的业务,由于遇到市场或技术瓶颈,不得不横向扩展,这使得行业竞争加剧。上一轮的印钱运动至少以十倍的速度加快了行业重复投资。钱能载舟,也能覆舟。正是钱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和做事情的理性。不断的投资使得光器件行业处于供过于求状态,通常说产能过剩。即便产能过剩,也没有人愿意退出,因为其它地方生存的机会渺茫。原本一个好行业因为印钱和创业宣传变成了一个坏行业。行业不是参与的人越多,就越有创新和进步。关键在于参与行业的企业能做什么,通俗地讲,核心的市场或核心的技术在哪儿?

      光器件行业现在有个很大的隐患,构成了替代型市场,这就是二手模块或拆机部件。一些公司为在竞争中谋利采用了翻新原料或成品,这使得光器件行业同自身的二手货开始竞争。这种竞争破坏了新生产的意义和价格均衡。痛楚全在于:客户即使不接受二手的产品,也认可了二手的价格。由于光器件行业多年来的产能过剩,二手替代品不会消失,只会越来越多。替代的威胁还在于:有太多的巨型代工厂还在凝视着这个原本已经伤痕累累的行业。它们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抢走现有的业务。它们很容易成功,因为不背负行业技术研发的投资和长期命运!

      光器件正从一个好行业褪变成一个没有利润和吸引力的行业。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人们只能从事低端重复性业务,鲜有创新。创新必须从芯片(材料或工艺)开始,而芯片业需要巨大的投资。任何创新或创业必须有一个平台,但中国的高科技平台早已陈旧。互联网何以一下子看似创新无尽,那是因为互联网是一个新平台,人们稍微抡起一把不一样的斧子都会被看成创新。光器件要技术创新,恐怕只有资本更多的企业才能胜出,资本更多,平台更卓越,更有机会。困难在于:一家企业的平台相对于行业或者整个世界的将来来说,显得太渺小了。任何一个自认为是天才的人员或天才的企业不可能改造一个没有多大吸引力的行业。这个不是凭借管理团队的卓越或一腔决心就可以完成。很多时候人们浪费了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精力只收获一个惨淡的结局!人们现在评价某某企业如何伟大,那是因为旅途还没有接近终点,人们的评论和膜拜还为时过早。真正的问题还在于:人们已经不在乎未来,只在乎今时今日的韶华与风光!

      只有在太阳落山以后,人们可以看清光鲜者的背影。宛转中国,宛如一个又一个即将崩溃的行业!

    (审核编辑: 沧海一土)

    声明:除特别说明之外,新闻内容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