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5日到6月底,陈继霖收到了国家电网向他支付的电费800余元。他在自家楼顶“种”下了25平方米光伏电板,半年间收获了1200度“绿电”,其中800度出售给了国家电网。
“安装光伏发电设备就像农民播种,种子从开花到结果,有太阳就会有收获。”自称“光伏农民”的陈继霖说,“25平方米的装机总容量有2.5千瓦,在上海的光照条件下,预计年发电量可达2600度,相当于节约800千克的标准煤,减少约2.5吨的碳排放。可是,现在全市仅有不到10户居民安装了光伏发电设备。我期盼更多有条件的人能参与进来,好让阳光替代黑煤。”
“‘15年回本’算错了”
陈继霖从事外贸行业,有机会和国外的光伏行业打交道。他发现,分布式光伏屋顶电站在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地十分普遍,其中有些国家的光照条件并不很好,“中国的屋顶也能利用起来该多好!”
去年10月,国家电网发布《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暂行)》,承诺对满足条件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接入电网,免费提供接入系统方案制定、并网检测、调试等全过程服务,并且全额收购富余电量。这一政策为中国家庭安装“屋顶电站”敞开了大门,但相关设备购置费用高、政府补贴低,公共屋顶使用纠纷也不少,屋顶电站“落顶”普通人家并不容易。
《意见》颁发次月,陈继霖买来国产逆变器和11块国产光伏电池板,总成本1.5万元。很多媒体计算说,收回成本需要15年;但陈继霖觉得“算法不对”:“他们是按照0.477元的上海脱硫标杆电价计算的,但没有计算政府补贴和自发自用减少的电费开支——‘15年回本’这个说法误导了不少有条件安装的居民。”
他告诉记者,就在6月14日,国务院又出台了6项政策,明确了全额收购余电和国家补贴政策,一些地方政府还立即出台了补贴标准:“嘉兴光伏产业园每1度电的上网电价是2.8元,每年递减5分钱,预计3年能回本。光伏设备的一般使用寿命达25年,按嘉兴的上网电价,‘屋顶电站’可以挣22年净利润。”
陈继霖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光伏及其他清洁能源的成本还会逐步降低,最终可以离开政府补贴甚而产生经济效益,“光伏时代真正到来的那一天不会太久。”
何不给农民留一笔“屋顶资产”
农村的山清水秀是陈继霖留恋中的儿时记忆。近年来,农村的持续污染令他十分忧心:“在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中,能否考虑把屋顶利用起来?”
在农村,政府为集约化使用土地,造房多统一规划、统一建造。陈继霖算了笔账:农村的屋顶面积较大,100平方米屋顶的装机容量可达10千瓦;在成本回收阶段,如以1元1度的电价上网,一户人家的屋顶电站一年能产生1万元效益,“农村的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如能开发‘屋顶电站’,农民就能增加一笔养老金。”
陈继霖曾借去德国开会之际考察过当地的光伏产业,他发现,德国居民通过贷款几乎能实现“免费”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银行通过屋顶安装规模折算现金价值放贷,居民在国家较高的补贴支持下,用预期电费收入还本付息。”
“国外还有专门的公司提供一条龙服务,帮助居民向电力部门提出申请,光伏从安装到并网都是纯商业的概念。”在陈继霖看来,引导农民投资屋顶的关键是引入金融力量,“如果将屋顶视作资产,将未来的电费收入和国家补贴作为担保来融资,农村的屋顶电站完全可以市场化运作。”陈继霖说,光伏发电很稳定,具有稳定的经济效益,而能源价格的上涨带动电价的上涨是必然趋势。
如果全国20%的屋顶能“发电”
在中心城区大规模推广“屋顶电站”要面对公共屋顶带来的利益问题;因此,目前要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必须先向电力部门提供所居住小区业委会及相邻业主出具的“同意”证明……但陈继霖觉得光伏进小区并非无解的难题。家住七宝镇万科城市花园的他找到物业经理,探讨能否为小区内的花园洋房和别墅补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应对欧盟双反政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打开国内市场,从国家和各地方政府接连打出的组合拳来看,光伏产品的投资与回报即将接近最佳的契合点。”
陈继霖希望,有社会责任感的房产公司甚至可以在新楼盘的开发时就配套光伏发电设备,“如果物业征得业委会同意后将公共屋顶利用起来安装光伏发电,收回成本后还能有15年以上的稳定产出;如果全体业主投资安装,那么今后的收益还可以用来抵扣物业费。”
陈继霖还梦想光伏进学校、进体育馆、进政府大楼……他说:“我一家人安装也许看不出什么,但如果上海有20%的屋顶面积被利用起来,雾霾一定有所好转;如果全国20%的屋顶面积能‘发电’,必将推动中国能源结构的调整,气候和环境的改善都会十分明显。”
(审核编辑: 智汇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