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实现对德国工业4.0 的“弯道超车”

来源:智汇工业

点击:2830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中国制造 2025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张君荣 通讯员王吟)“弯道超车”原本是赛车运动中的一个术语,指赛车手在拐弯处比直线跑道上更易超越对手。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要实现转型升级就需要不断实现“弯道超车”。“中国制造2025”战略是中国为进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而提出的一项行动纲领,与德国提出的“工业4.0”战略可以说是殊途同归,而这一轮以智能制造为特点的制造业变革被普遍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在此背景下,上海人民出版社近期出版了《弯道超车:从德国工业4.0到中国制造2025》,详细探讨“工业4.0”对当前“中国制造”如何转型升级为“中国智造”的启示,同时全面、客观、深入地阐释了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背后的深远意义。

      该书收录了罗兰?贝格、王一鸣、郑新立、李稻葵、冯兴元等二十多位中外学者文章。其中,罗兰?贝格是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荣誉主席;王一鸣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郑新立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李稻葵为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冯兴元为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郑春荣为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所长;丁纯为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等国内外知名专家。

      工业4.0将从根本上改变生产过程

      罗兰?贝格在书中认为,“在美国和亚洲的技术、劳动力优势挤压下,欧洲的竞争力似乎正在减退。但如果应对得宜,工业4.0将成为欧洲重振创新的强力助推器。”

      罗兰?贝格认为,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前进脚步是不可阻挡的,在制造业内也是同样。智能联网的制造系统正从根本上改变着生产的过程:工业4.0是继蒸汽机、规模生产和自动化之后的第四次伟大的工业革命。弗劳恩霍夫劳动经济与组织研究院(The 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Labor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预测认为,截至2020年,互联应用设备将达500亿台。机器能够用数字化方法实时地互相交流,并与用户交流。工厂的生产流程变得可视化,可在虚拟空间内进行直观的控制操作。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将会主导未来的商业模式。

      罗兰?贝格认为,工业4.0是个巨大的机遇。欧洲急需一个强有力的创新引擎来应对全球竞争压力,而强大的高科技产业恰可胜任。毕竟目前的欧洲除了SAP之外,几乎再也没有值得一提的信息与通讯技术公司。从像Google和Facebook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到像苹果和三星这样的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制造商,从像微软和甲骨文这样的软件公司,到像AT&T和中国移动这样的网络运营商,来自美国和亚洲(尤其是中国、日本、韩国)的公司几乎占领了整个行业。全球前百高科技公司中,只有八家总部位于欧洲。微软收购诺基亚更是为欧洲大陆移动电话制造业的辉煌画上了句点。

      罗兰?贝格认为,信息与通信技术只是工业4.0的一方面,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和带来的价值提升是另一方面。这一点,欧洲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欧洲的工业仍占据着经济中心地位。欧盟经济大约15%来自于工业,在德国比例更高,是24%。而在美国这个比例仅为12%。以这样显著的优势(在一些工业化信息产业上也如此),欧洲可以吸引新兴信息与通信公司,并以自身传统制造技术为切入点,成为工业4.0时代的创新引领者。

      罗兰?贝格认为,这个机遇欧洲必须抓住。工业的联网和数字化必将改变世界的力量平衡。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这样。当电子元件和计算机被工业所应用,并进一步提升了自动化程度之后,劳动力要素(产量和成本)的关键地位荡然无存。其结果就是,尽管一些产业工人大量失业,另一些产业却创造出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像德国这样的国家作为整个全球竞争格局中的工业集中地则大大受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波及面将会更广泛,更多产业会发生方向性变化,也会变得更复杂。工业4.0就是要有创造性地将大数据、车间定制化软件和制造技术的“硬件”结合起来。

      罗兰?贝格认为,今天,每一个生产车间都已经在持续地产生数据。若能加以有效利用,这些数据会成为可观的竞争力优势。例如,基于大数据设计生产一种诊断工具,对机器进行精密监控,以便在其出现损伤或需要服务时提前预警。这将减少机器的维修时间,使得更精确的生产安排变为可能,由此降低单位成本。再举个例子。如果用心收集和分析流程数据,就能发现生产流程中电力消耗最大的环节,并进一步加以管控。这样的应用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削减最高可达80%。由此可见,工业4.0带来的是全新的高度互联的生产图景。在这个图景中,订单能够进行贯穿整条价值链的自我管理,从预约生产机器和原材料到安排运送产品给客户。

    欧洲的准备

      在这样的未来市场,欧洲若想获得一个好的开端,就必须从现在开始打基础,在基础建设、教育研发、创业支持三个方面更加积极地做准备。

      首先是基础建设方面。互联网连接缓慢是个地区性的劣势,与道路或电力分布稀疏一样。瑞士境内91%的互联网连接使用的是高速宽带技术。韩国有94%。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高速宽带覆盖率仅分别为75%、69%和57%。要提高欧洲基建的现代化水平,包括传统基建和互联网在内,所需的总投入至少为1万亿欧元。这些钱可以吸引到全球正在寻找投资机会的高达170万亿欧元的私人资本。要做到这一点,欧洲需要形成一个真正的泛欧洲基建市场。目前的欧洲基建市场极其碎片化,尤其是与美国相比。(欧洲现有55个移动通信网络公司,而美国只有5个!)一个单一化的国内市场有助于推进整合、削减成本并有效地吸引投资。

      其次是教育和研发方面。在诸如劳动力成本等方面,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竞争力很低,尤其是与亚洲相比。因此,欧洲必须进一步巩固自己在知识密集型产业中的领先地位。目前,欧洲的研发投入仍只占GDP的1.9%,比美国要低1个百分点,比日本则低1.6个。这个预算比例在私营经济和公有经济部门都必须得到提高,而且应得到税收政策的支持。

      此外,还应有大量数学、信息技术、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大学毕业生。欧洲仅有17%的大学及以上的学生学习这些专业,韩国则有29%,而中国有31%。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在这些国家的崛起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投身其中,而在欧洲,技术通常被认为是枯燥无味的,甚至很危险。这种固有印象必须改变。

      欧洲还需要更多的创业公司带来新鲜的想法和商业模式。

      简单统计一下创新型公司的成立时间,在美国,22%这类公司成立于1965年以后,56%成立于1925年以前,在欧洲,只有2%创立于1975年以后,86%成立于1925年以前。创业公司得以存在的金融支持需要加强,比如为风险资本提供一些税收便利。在美国,每年约有200亿美元的投资活跃在市场上。而在欧洲,这个数字仅为40亿。这样看来,硅谷能够不断地吸引创造力旺盛的创业家并不奇怪,而同时,欧洲对于企业家来说却越来越没有吸引力。说到硅谷,欧洲需要更多能使创业公司和成熟公司互动合作,共同建立欧洲价值链的产业集群。在这一点上,美国也有很多值得欧洲借鉴的东西。另外,企业和成功创业的公众形象必须花大力气建立起来。在欧洲,对于失败的恐惧普遍存在,正是因此,越来越少的欧洲人愿意冒险创业。可创业公司正是创新的重要来源之一!欧洲需要将那些发扬敢于冒险的精神、超越失败的禁忌,成功创业的企业家树立为榜样。

      以上三点需要长期努力。政、经、学、商界人士以及各方投资者们必须通力合作。唯有如此,欧洲才能充分利用工业4.0带来的创新动力,继续走在世界前端。

    中国如何“弯道超车”德国

      在书中,李稻葵分析了德国工业的五点经验。

      第一,公共财政非常有特点。德国税收来源比较均衡,直接税跟间接税比重比较均匀,个人所得税在整个税收体制中占的比重27%,比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低了很多,与此相关它从流转过程中征收的税收比较多,比如它的增值税占到整个税收体系36%。流转税相对容易征收。流转税是和经济周期相关度相对比较低的,而个人所得税的税基是个人收入(工资),跟就业相关,波动性更大。这么一个税收体制能够帮助公共财政,使得税收来源比较稳健。我认为这是目前德国人应对这一轮经济衰退一个潜在的法宝。

      第二,大力扶持实体经济。职工有序地参与企业决策。德国严格规定不许随便罢工,其罢工频率远远低于法国、英国。政府对企业用工提供保险。注重职业教育。

      第三,稳健的房地产市场。对中国的启示有,第一,鼓励租房,我们的政策在租房这一侧缺位,一定要增加新建住房供给,尤其是租赁房的供给。第二,严格抑制投机性的购房,适当提高购房的门槛,建立稳定的购房融资体系。

      第四,审慎的金融体系。首先德国金融监管部门对它的金融机构的监管非常非常严格;还有一条非常值得我们关注,是消极的马克国际化。所以,在金融方面,德国对中国的启示是两条。第一条,审慎的金融监管具有全局意义,不仅能够让金融业比较稳定,同时让金融业的回报率避免过高的情形,人才逐步流入到企业、实体经济,而不完全往金融领域里走。第二条,关于人民币国际化,我们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能被国际化。包括华尔街的很多精英人士在“捧杀”,我们一定要考虑中国的实体经济和企业的承受能力,国际化步伐太快,一定会带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第五,德国的经济实力之所以强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有一大批基业长青的家族企业。

      李稻葵认为,中国道路就是要探索一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的成功模式。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借鉴其他世界上任何成功的国家先进的经验,德国模式毫无疑问是我们实现中国梦、探索中国道路非常重要的借鉴模式。李稻葵就中国制造如何超越德国工业4.0总结了五点建议。

      第一,税收来源要均匀,支出以人为本,不要搞项目。第二,劳资团结合作,提供就业保险。就业保险比失业保险更有积极意义。第三,金融监管从严,避免超额金融的利润,避免聪明人过多涌现金融业。货币国际化应该谨慎、务实,不能求其虚名。第四,补助租房市场,提高买房门槛,减少房地产市场泡沫发生的可能性。第五,呵护家族企业,不要以为家族企业是收入分配、财富分配不均的来源。家族企业如果能坚持经营,对社会是有贡献的。


    (审核编辑: 智汇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