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唯一一个总部位于四川、主要科研力量也位于四川的国家军工单位,中物院打造的“银河·596”科技园一直略带神秘色彩。日前,四川省与中物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推进四川军民融合“银河·596”战略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该园区被列为四川十大“军民融合创新基地”之一。
据介绍,该园区于2012年6月开建,总体规划建设用地750亩,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0亿元。其名称“银河”,取自科学技术无止境之意;“596”则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目前园区建设工作基本完成,首批科研项目已陆续入驻并展开工作,园区已有400多名科研人员,其中副研究员及以上职称的研究人员103名,博士及博士后136名,国家千人计划人选等高层次人才多达30余人。
只需2秒钟就让危险品“现形”的安检仪、中国首个用于飞行员训练的自主研发高性能载人离心机……走进有几分神秘的“银河·596”科技园,感受到了军民融合的成果和威力。今年4月,四川省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物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打造“银河·596”科技园。军民深度融合创新,为成都加快发展插上“转型之翼”。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自主研发高性能载人离心机
日前走进位于双流区银河路596号的“银河·596”科技园,只见偌大的园区里,科研综合楼和一栋栋实验室拔地而起。
园区科研人员舒杨所在的科学试验用离心机研发团队,是首批进驻园区的13个科研团队之一,其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的载人离心机可用于战机飞行员的选拔、训练。在舒杨的带领下,来到载人离心机实验室,只见一个形似飞机尾翼的装置,能够逼真模拟战机飞行过载,用于实现飞行员在超重状态下的各种训练。舒杨介绍,该装置运动质量达60余吨,随着飞行曲线变换旋转速度,旋转臂端头的飞行模拟座舱可灵活滚动,设计最高可达15倍标准重力的过载。
据介绍,飞行过程中,飞行员会承受多种方向上的过载,生理上会产生不同的感受。类似乘坐电梯时,电梯的启动加速上升时可以体验到身体有加重的感觉。经过训练的战机飞行员一般能够承受6g以上的过载,短时间能达到9g。当过载达到6g时,飞行员体内的血液会在超重力作用下向腹部、腿部移动,一旦脑部得不到充足的血液,很快会出现因缺氧而引起的灰视、黑视,甚至出现意识丧失。
据了解,高性能载人离心机是战机飞行员选拔、训练和防护研究的必需装备。在模拟座舱内看到,舱内还配置了飞机操作元件、视景投影、仿真仪表等,飞行员可自主操作,系统可搭载不同的飞行数据包,模拟不同战斗机飞行。舒杨介绍,中物院从2012年开始该设备的研制,眼前的这台离心机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高性能载人离心机,“目前国际上只有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研制,这台设备的技术指标均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两项霸道“高精尖”“透视眼”安检仪有望“成都造”
在“银河·596”微系统与太赫兹研究中心,还有两项“高精尖”技术备受关注。量子与光电微系统研究室科研人员李沫,是科研队伍中为数不多的“理工女”,她的研究方向是量子认证。“现在的银行卡、身份证、门卡等主要采用经典的认证识别方法或普通的数学密码,卡片本身只需几十秒就可以复制,数学密码也容易被破解。”李沫介绍,量子认证运用量子的不可克隆定律和物理不可克隆特性,在理论上能够确保100%的安全身份认证。“一个卡片上有数千万个纳米粒子,每个粒子的位置、大小都不一样,完全处于随机无序的状态,从理论上根本无法复制或破译这张卡中含有的信息。”李沫介绍,该项技术正在攻关阶段,预计明年能够拿出便携式的量子认证原理样机。
有一种安检仪,只需2秒钟,无论身上藏着的是塑料手枪、陶瓷刀、爆炸物,还是钥匙扣等金属物,甚至细小至5毫米大小的物品都会被一览无余。微系统与太赫兹研究中心科研人员邓贤进介绍,这就是该中心研发的太赫兹安检仪。
太赫兹,是光谱带上可被人类利用的最后“处女地”,是公认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巨大应用前景的频段窗口。它介于远红外线与毫米波之间,能量极低,不会对生物组织产生电离,穿透性强,适合于活体检查。2000年前后,美国率先掌握太赫兹的发生和利用技术,将其成功应用于机场安检设备,无需脱衣或放包检查,走过一个房间,两三秒钟后,身上若有违禁物品,定被一览无余。
邓贤进介绍,中国在太赫兹的核心器件技术方面的基础比较薄弱,从芯片到发生器、探测器、接收器等功能器件,几乎都是从零开始。研究中心现已攻克核心器件技术,并已研发出样机,技术也在朝着可识别2毫米大小物品升级,预计未来1到2年可实现运用,原本只在欧美发达地区国际机场“巡逻”的“透视眼”也将有望实现“成都造”。
“银河·596”内“高精尖”技术远不止这些。了解到,园区内现有表面物理与化学实验室、国家高功率激光技术与物理实验室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新材料技术研发中心等2个国家工程中心,及4个院级科技中心和重点实验室、4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已拥有的5大重点研究领域涉及先进激光技术、信息科学与技术、先进材料、制造与工程科学、新能源科学技术等。
“成都优势”突出
加快制定军民融合发展十条
根据国务院批复,四川将依托成德绵地区,加快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作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承载区域,成都在航空航天、信息安全、核工业、军工电子、机电装备和材料等工业领域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集群,具有较强产业实力。成都力争通过三年努力,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军民深度融合创新通道取得率先突破。
今年4月13日,计划总投资约130亿元的中国电科(成都)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园在双流区奠基。这是全国唯一一个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园,占地面积约114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76万平方米,一期预计2017年底建成,预计2020年产值达到150亿元。“之所以将产业园落地在成都有多方面的考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胡爱民表示,成都是继北京、深圳之后,中国最重要的信息安全企业聚集地。作为军民融合项目,集团旗下实力强大的成员子公司三十所、卫士通就在成都,为产业园的落地起到助推作用。不仅如此,政府对网络安全高度重视,成都拥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支持力度,还拥有电子科大等高校,能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成都已然在“国之重器”的研制中充当“排头兵”的角色。据了解,为努力打通军民深度融合创新通道,成都编制完成了军民融合发展五年规划,加快制定军民融合发展十条,积极构建以航空产业为核心的“1n”军民融合产业体系、以成都天府新区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为核心的“1n”军民融合园区体系,在建省军民融合产业基地5个;累计帮助314家民口企业取得军工相应资质,总投资超过400亿元的70个军民融合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审核编辑: 沧海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