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大佬论述COB封装的优与劣

来源:网络

点击:1201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LED,LED封装,COB

      前段时间,在行家说APP上看了两篇关于COB的争议文,想必现在这件事也已经被淡忘了,但不热闹的时候说两句,还是挺好的。当然,不是针对两位作者争论的问题进行对错评判,只是重申一些基本常识。我中文不算太好,还请各位见谅。本文从COB的优势和缺点两方面与大家交流。

      1、COB的优势:散热好,成本低

      大家都知道,有三种散热方式:1. 传导;2. 对流;3. 辐射。但对于 LED 封装,着重要考虑的是第一种(即传导)。 相关的物理定律是:

      传递的热量=导热系数 x 散热面积 x 温度差别/导热路径长度

      从公式可以看出,导热系数,散热面积和温度差别越大越好,导热路径长度越小越好,即,传递的热量越多,散热效果越好。导热系数越大,热阻越小。对于多层导热材料重叠,要多次应用上述公式。

      在比较两个具有相同功能的结构时(例如,比较SMD和COB),可以逐个因素进行考虑。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比较某项参数时,其它因素一定要相同。比较散热能力时,要对相同的热源进行比较,例如10W的SMD和10W的COB,散热片的材料和面积都要相同,这就是“苹果与苹果比较”,才可以区别好坏。如果不同,就是“苹果与橘子比较”,没有可比性。?下面对COB和非COB进行比较。

      (1)COB: 众所周知,LED 的热量主要是 P-外延层产生

    1

      图1和图2是 COB 的两种基本结构:图 1 是倒装 COB,图 2 是正装 COB。 我不太清楚国内是哪种比较多。倒装 COB 比较难做一些,散热效果更好一些。在一块散热片上有多个芯片,在芯片上覆盖荧光粉。

      讲一个故事。我最早是在2004年一次会议上,有人报告COB。当时的COB是在硅片上刻蚀出一个凹槽,把芯片放在凹槽中。但是,工艺比较难,没有推广。按照这个概念,我们设计了类似于半导体行业的QFN结构以及没有凹槽的COB结构。到了2006年,我第一次看见COB产品,当时刚刚推出,主要目的是降低成本(包括提高生产效率)和解决大功率器件(当时刚刚开始生产1W的芯片)的散热问题。COB与当时的K-2相比较,明显的成本低和散热好。COB与当时的SMD相比较,散热上的优势不太大,但是成本优势仍旧很大。

      (2)带有封装结构的非COB:多了封装底座(额外厚度),散热差,成本高

    2

      如上所述,之前两位作者的争议点可以从开发新产品(例如开发COB)的动机来考虑。作为近20年的工程师,我认为当初开发COB的动机基本上有两点:

      (1)降低当时封装的材料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2)改善散热性能。一个额外的好处是部分的消除重影。

      现在的争论是,新产品有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呢?显然是达到了。

      问题来了,那为什么有些产品很多人看出它不好,但企业还继续生产,市场还继续接受?原因也有二:

      (1)从市场角度来讲,或者短期内没有新产品可以替代它,或者新产品价格太高;

      (2)从厂商角度来讲,或者新产品成本太高,或者工艺太难,或者投资太大,无法投入生产,不得不放弃。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国际大公司一直在努力开发质量更好,光效更高的COB,以便保持他们对中国公司的优势和市场份额。

      二十年前,我刚出道的时候,作为工程师,我只想考虑技术。但是老板会考虑成本,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多数是这个道理。

      2、市场上的COB的缺点:出光效率较低

      这是由现有的COB的结构造成的,全内反射比较多。

      我的哲学是:当有人指出(或者我自己发现)一个产品有缺点的时候,我很高兴,因为这样,才需要有人去开发解决方案。千万不要只是质疑和停留在单纯的反对上,得要想出一个办法来,把这个“不好”克服掉,这更容易令人信服,而克服的方法就是你的独门技术。对于出光效率低,我们有几个解决方案。

      3、其他

      比如,为什么用灯杯来控制COB封装的发光角度?这就是灯具设计人员的专业了,他们需要根据COB的特点来设计不同照明要求的灯具。

      首先,当年我们也想通过开发不同结构的芯片做到控制发光角度,但后来发现,我们并没有找到可以量产的芯片结构来实现这一点。于是技术人员们开始从封装层级的角度考虑,改变内部反射面和角度。但是,在封装层级上也不能完全实现所要求的角度。最终,需要从灯具上做文章,比如用灯杯,铝或镀银材料便宜,加工费低,量产容易。灯具是一个整体,各个环节都可以充分利用。

    3

      当然,这时候你要说,是吧,中国人就这“价格思维”。当然不是这么简单。根据照明的要求,也可以加光学透镜或者散光片,但是这也同样要考虑成本。考虑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和生存能力,产品定位中低端,成本需要纳入重点考虑,那么,走单纯灯杯的方式未尝不可。但若可以不考虑这些投入,那么附加光学透镜或者散光片。

      不过,总要一些人去研究光学透镜,但也总还会有一些人会走灯杯形式。为什么?因为市场摆在那呢。哪一天光学透镜研究透了,价格也会平民,让更多的人用更好的产品,不挺好的吗?

      老了,可能思维比较顽固,说得也没绝对正确。但是在技术开发的路上,我认为的确需要不同的声音,当别人质疑的时候,也不妨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当质疑别人的时候,也可以准备得更充足一些,说不定就有新发现呢。

      当然,这些得靠你们年轻人了。哦,对,怎么不多讨论CSP呢?CSP有一点像是把包含多个芯片的COB切割成只包含单个或者几个芯片的COB。我们在这方面也做过一些开发。

      最近在研究“暗能量和引力波”,如果对这方面感兴趣,希望能交流交流。

    (审核编辑: 沧海一土)

    声明:除特别说明之外,新闻内容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