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用上现代电子ETC技术 船舶过闸可自动缴费

来源:网络

点击:1066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 运河,电子ETC技,自动缴费

       扬州,依水而建、缘水而兴。

      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条南北向贯穿而过的大运河,自古以来就是扬州重要的航运通道。

      近年来,随着航道“三改二”、生态驳岸建设等工程开展,大运河扬州段已经晋升成为省内北煤南运的主通道。年通过船舶近20万艘次、货物运输量逾亿吨……一个个数据都在向世人证明,作为航道的运河,并没有衰落,而是走向“壮年”。

      迈入“后申遗时代”,扬州人在保障、提升运河航运的同时,有了更多思考——如何才能绿色、智能管护好这条“活态运河”?

      “升级牌”

      航道升级,打造“水上高速”

      在船民心中,大运河扬州段的壁虎河口曾经是名副其实的“鬼见愁”。

      以往每年汛期,当邵伯湖排泄洪水入江时,由于航道轴线与泄洪水流方向存在一定的夹角,壁虎河口汪家窑航段过水断面较小,当泄洪量超过4000立方米/秒时,会产生较大的纵向、横向流速,对船舶航行极不安全。“船一到了那儿,就很难控制,很容易出危险。”市航运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往到了每年汛期,壁虎河口汪家窑航段都被迫断航或限航,甚至造成过六千多船舶滞留运河航道的情况。

      升级改造航道的任务刻不容缓,一条时间轴清晰可见:

      2004年12月15日,京杭运河扬州段“三改二”整治工程正式开工,京杭运河扬州段航道升级序幕拉开;

      2006年1月22日,京杭运河壁虎河口段航道整治工程(“三改二”工程)通过省交通部门验收,“鬼见愁”成为历史;

      2006年7月,京杭运河(徐扬段)续建二期工程扬州段航道整治工程开工建设;

      2009年10月,完成续建二期全部主体工程……

      三级航道升级为二级航道,“肠梗阻”成了“水上高速”,这一过程中付出了多少努力?一组数字说明了一切:仅京杭运河(徐扬段)续建二期工程扬州段航道整治工程实施中,开挖水上土方就达545.16万方,而开挖疏浚水下土方也高达335万方。

      “路”修好了,管养不能落后。“虽然京杭运河扬州段‘三改二’工程已经完成,成为二级航道‘水上高速’,但今后的管养工作更是任重道远。”市航道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尤其是运河申遗成功之后,更要做好养护工作。

      “日常的养护,主要是水下清淤。”该负责人表示,清出来的淤泥随便堆放,会造成二次污染,“我们会将淤泥作为肥料翻田用于耕种,重复使用不浪费。”

      “智能牌”

      千年运河用上现代电子技术

      一条承南启北的大运河,一条贯穿东西的长江,在扬州交汇。两条黄金水道,以及境内河道纵横、湖泊密布,让扬州成为区域水运枢纽。繁忙的水上运输,也给航道通航能力带来了巨大考验。

      “如果说航道是一条肠子,那么船闸就是那一张嘴。”市航道部门相关负责人笑着打了个比方,“要是嘴张不开,再多的好东西,都吃不下。”

      的确,繁忙的水上运输,给船闸的通航能力带来了巨大考验。在传统模式下,船舶过闸需要通过人工调度指挥进行排队,而调度员都是凭借经验在指挥每个闸次的通航,通航记录也都是由人工记录,难以形成完整的数据统计,尤其是高峰期难以科学分析、合理安排人员,影响工作效率。

      “最怕到了枯水期,在船闸前排长队。”长年跑船的宝应船民朱贤发抱怨,有时候信息不畅,货运又忙,在闸前排队等上三四天,大大耽误了行程。

      这样的窘境随着水上ETC技术的应用,将得到大大的改善。上月,作为苏北运河上全线实现水上ETC的“样本”,大运河扬州段上的施桥船闸和邵伯船闸一起通过了相关论证。

      “水上ETC的应用,能很好地解决传统过闸方式带来的问题。”邵伯船闸相关负责人表示,水上ETC学名为船舶智能过闸系统,系统包含自动收费处理平台、水上ETC结算系统、船舶身份自动识别系统、信息服务系统等。

      水上ETC如何运用?据悉,当船舶进入指定区域后,架设在岸基的电子设备将自动识别船舶电子标签信息,直接根据船舶型号、吨位计算费用,实现自动登记和缴费。系统实施后,所有的船舶都将由计算机调度,船员通过智能手机就能接到船在哪个档位停靠的通知,船员不需要再频繁地上岸联系了。这样不仅缩短了船舶过闸时间,同时也提高了船闸工作效率、节约了管理成本。据介绍,目前邵伯船闸已经具备水上ETC应用基础,几个月后就能正式投入使用。

      笔者从市航道部门获悉,我市目前正在扩容升级的芒稻船闸和运东船闸也预留了水上ETC通道,为未来打造真正的“水上高速”奠定基础。

      “生态牌”

      生态驳岸现“人水亲和”胜境

      大运河不仅仅是航运的重要通道,沿河的堤岸更是扬州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如何让堤岸成为运河和人的“桥梁”?扬州人再一次发挥了智慧,将绿色生态理念注入其中。

      2006年7月,航道部门在“三改二”工程中将生态驳岸技术引用在江扬大桥至南绕城城区段5公里航段改造过程中,并于2009年底正式完工。航道部门更设计了13种不同的驳岸方案,包括500米鱼槽驳岸、1500米黄石驳岸、6000平方米芦苇保留等。

      “不要小看这些设计,这可是会‘呼吸’的堤岸!”市航道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驳岸的材质并非完全是钢筋混凝土,而是运用了无砂混凝土技术,既能让草穿透出来又能防止水土流失。有的驳岸斜坡采用花砖拼接留出空隙,填上泥土后能种植物,植物同泥土对水体可以起到自然净化的作用。驳岸下留有空隙利于水草生长和鱼儿生存,驳岸上种植植被保护生态。

      如今,漫步在江扬大桥运河边的栈桥上,岸边的水草随着碧波荡漾,岸上花红柳绿,不时有白鹭等野生禽鸟飞过,一步一景的美景让人深深体会了运河生态之美。“这是运河城区段唯一一片湿地,为了保护湿地,驳岸工程施工时,我们用栈桥代替了原来的填平方案。”工作人员的坚持换来了一条人水亲和的生态长廊。

      “大运河申遗成功后,给驳岸发展带来更多的思考和挑战。”市航道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植被选择上,特地选了常绿树种,除了常见的垂柳、女贞树之外,还种植了香樟、茶花等好看的景观植物,“未来,我们也会听取社会意见,考虑将运河历史文化元素与生态融为一体,力争将运河两岸打造成独具文化特色的生态长廊。”

    (审核编辑: 小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