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理工大学等高校的计算机人才举行了一场“机器人环保赛”。
场地中间放置200个颜色各异的小球,小球周围有围挡,由学生们设计的机器人需要通过围挡间的空隙进入,将小球吸起,然后返回起点。整个过程全部由机器人自主判断并行动。
12日,第八届沈阳市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在沈阳工业大学举行,来自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理工大学等高校的计算机人才在这里举行了一场“机器人环保赛”。
工大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杨俊友教授表示,这种“收集机器人”将来有望应用于垃圾分类。
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已经在沈阳工业大学举办了七届,之前还举行过机器人清球赛、机器人救援赛。今年的主题是环保。比赛要求各代表队制造一个具有收集装置的程控机器人,在规定时间内按累计收集球的总分作为评判胜负的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机器人需要根据现场的围挡障碍自主躲避,通过围挡的空隙进入中间的放球区域进行收集。“如何通过空隙进入中间区域是这个比赛最难的地方,我们之前也是研究了很久,而且机器人吸完小球之后还要返回到起点,这个对于最初的编程也是个考验。”工大融动队队长倪长林解释。
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大赛突出了中国风特色,采用“十二生肖”抽签分组的方式,比赛期间还展示了古筝、茶艺、书法、绘画等传统技艺。“希望同学们在科技创新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中国的传统文化。”工大相关负责人解释。
杨俊友表示,近年来,沈阳各高校对于机器人产业创新越来越重视,“机器人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像机械、控制、电气、人工智能等,比赛也是给学生们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协作能力和综合能力”。
进行这种收集类机器人的环保赛,也是为了贴近现实应用,“今后,我们可以研究让机器人进行分类别的收集工作,用于不同垃圾的回收分类,研发比较实用的服务类机器人”。
(审核编辑: 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