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照明行业,不时会听到一些专业外人士的“专业”声音。大多是对照明质量的评价,诸如光污染、眩光等名词更是朗朗上口,但真要刨根问底,很多人对这些专业名词的评判标准又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只是个人觉得:
真晃,光污染!
五颜六色的,光污染!
太亮了,光污染
不干实事,就会搞些花花绿绿的光污染!
如果仅仅是靠个人感官来判别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未免有失偏颇,其实,光污染在国际上是有标准区分的,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成三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而每一类又有细分标准鉴别标准,鉴于篇幅有限,就不一一介绍了。
而那些光污染,又往往以媒体建筑为载体,本期,常志刚老师将为我们深度解析媒体建筑以及光污染的概念。
1、夜间光环境和媒体建筑
对媒体建筑的评价,言人人殊,评价角度应全面。
对媒体建筑褒贬不一,是确实存在的现象。但这或许更多是存在于设计师领域,尤其在国内,更多的是照明行业在关注这件事,所以不能笼统地说。去年杭州第十一次 G20 峰会,设计圈内它可能是毁誉参半的,但当地老百姓和政府都很喜欢,所以在他看来,一概而论的做法并不严谨。
图:G20 峰会,毁誉参半的杭州媒体建筑群的媒体灯光(图片来源:zhongtai)
媒体建筑,起源于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一个作品亦或是一种创作的手法,后来在建筑上进行了演变。而国内则更多的是照明设计师介入其中,把它作为建筑立面照明设计的手法,这是犬牙交错,梳理不清的关系。这两种思路不同的演变,产生了对媒体建筑理解的分歧。
对媒体建筑的评价,首先还是应看回到它的本源--公共艺术,它在公共空间中,是否发挥了塑造空间、促进激发公共行为的作用?再从照明设计的角度,去判断光污染、能耗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从建筑空间、公共艺术、建筑自身表现、以及照明设计、夜间视觉环境等多个方面去综合来评价,才会得到较为客观的结论。
同样的,从照明设计的角度来看,对其好坏的评价,也存在着不同的判断依据。例如,传统的照明方式对楼体的表现,重视的是体现建筑的结构和体量关系,这样的关系在当下已经发生了变化,对建筑的照明不再只是反射光线,有时建筑已经成了光的来源。有些建筑是自主式地发光,自然而然,评价标准也应有所不同了。
图:卢浮宫夜景,运用了内透的照明手法,建筑本身已经成为了光源。
对于美学价值,这也不是客观的评价,但是这些来自普通民众或者行业外的评价,他们不专业,但却是大众最直观的判断,它可以作为一个评价依据。相应的,专业里的判断,反而需要慎重,不能过于草率地否定。
面对负面的影响,应该想的是解决方案,不能因噎废食,对媒体建筑影响的评价应看到他的两面性,我们需要树立一种态度,就是即便它毁誉参半,甚至坏处大于好处,但如果它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就应该做的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不是劣势大于优势,就把整个理念废除,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盲从单一方向的舆论评价。
2、应时而变的光污染不能回避
大众对光污染的理解,是随着时代的不同在变化的。
在过去没有手机的年代,大家总说看电视伤眼睛,而当下说的是手机伤眼睛。我们不能够说不再看电视,不再使用手机,很多事情和现象是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产生的结果。
你不得不承认的事,虽然我们天天在喊着消除光污染,但我们也知道,这确实不现实。因为夜景亮化是一种趋势,而在大趋势下,很多亮化作品不尽人意,在所难免。
无论是在建筑、环境、还是个人周边的用品上,都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不能够否定这些变化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性,也不能回避这些改变对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不能轻易说它有坏处,我们就不要再使用了,我们能做到的是如何去改进。所以,如何去降低光污染,甚至是避免光污染对周边环境的破坏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图:城市光污染(图片来源: sciencetopia.net)
3、光污染的评价标准应与时俱进
随着照明技术的革新,评价标准也应与时俱进。
首先,对于光污染的评价,应采取不同的标准,不能用个人的感官标准标准去评价。眩光和光污染,CIE(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l′Eclairage, 国际照明委员会) 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是专家们根据一系列的计算得出的。
但标准不代表绝对准确。
标准还是要与时俱进的,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包括人眼的适应情况,要根据当今环境而不是过去环境去做判断。
其实就是作为设计师,在设计环节就应当尽量减低眩光和光污染的现象,当今技术已经有很多具备这样的条件,无论是光学系统的设计,还是整个设计概念的表现,都有很多种方法可以降低光污染,并且已经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和尝试都可以参考和借鉴,包括很多国内外设计机构合作的一些作品,也在国际上获奖。
在这种眩光的解决上,也有很不错的、很有创意的尝试,包括双频概念、裸眼3D、光学材料中的过滤和反射,这都是技术层面现在可以解决的。所以,照明设计师应该走出去,多听一听、看一看,判断一件事情、一个作品的好坏,应该去除掉的专业内的有色眼镜,还原这件事情它本来的面目是什么。
图:裸眼3D技术
总之,光污染不能避免,但可以减轻。每个时代对光污染的评判标准都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什么时代,对于民众来说,都需要提升整体的照明意识。对于设计师来说,需要沉下心来,做一些忠于环境、忠于健康的照明设计。
很多趋势我们无法改变,但可以去适应,并且改善它。
(审核编辑: 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