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自去年5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后,我国诸多省份陆续出台相关“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加上4月1日刚发布纲要的山东省,已经有河北、山西、辽宁、吉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等21个省份。
山东省发布《<中国制造2025>山东行动纲要》发布会
本期一评将围绕“中国制造2025”展开。自去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以来,一直在新闻重点关键词之列。据悉,《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年,对于我国的制造强国之路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制造2025》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到“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每一步都是整个国家的目标,然而国家总体实力的提升,离不开各个省份的共同努力。因此,在《中国制造2025》总纲领发布后,各省份做出回应,相继颁发相关行动纲领,既是对国家政策的响应,也是在证实自身实力,有能力为国家发展做出先进贡献。据悉,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或许有部分单位尚未颁布相关“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要,但全国范围内的关于“中国制造2025”行动已经兴起。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主题,在三大产业中占据相当比重。对于我国来说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和强国之基,需要各个制造强省努力,才能够构成制造强国。在中国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带领下,这些省份积极响应,抓住机遇,陆续颁发针对自身发展特点的行动纲领,落实制造转型实践,实现制造强省的跨越。对此,工信部也在抓紧编制与《中国制造2025》配套的11个规划。日前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工信部根据《中国制造2025》十年目标制定了工作计划,具体内容包括出台11个相关配套文件,全面启动五大工程,同时将与一些省份进行对接,按照实际情况指导他们实现差异化发展,并进行一些部署。
《中国制造2025》引领制造业未来发展
《中国制造2025》将会在未来一直引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和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五大重点发展工程的建设将获得实质性突破进展。再加上与德国工业4.0的对接,定会极大带动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改进,装备升级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相信在未来,我们将以“made in china”而感到自豪。对于各个省份的制造业发展,笔者认为,一直以来创新都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各省应该因地制宜,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产业生态,提升制造业自主创新水平。加强制造业结构调整,形成独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人才重要性
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更离不开人才。正如湖南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兼博士生导师蒋昌忠所说,当前,我国制造业人才不仅资源总量不足,而且结构矛盾突出,高端人才特别是高科技研发领军人才、高水平工程师和一线实务型技能人才存在较大缺口,远不能满足“中国制造2025”的人才需求。在培养学术人才的同时,更应注重高端技术型人才的开发和培养,而对于创新型人才,不仅对于制造业来说,各行各业都是非常欠缺的。因此,笔者在这里要忠告一句,高端技术性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是企业不可多得的人才,更是行业急需的标杆。对于践行《中国制造2025》而言,光有地区行动纲领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制造2025”的实践注定是一场制造业发展的激烈追逐战。
(审核编辑: 智慧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