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匠心 诉国内制造业的“工匠精神”

来源:中国智能制造网

点击:1010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工匠精神,山寨,机器人,制造业

        最近,《人民日报》发表了名为“发掘工匠背后的精神财富”的文章。其中指出,随着追求品质意义与价值多元的群体日益增多,社会对重拾失落已久的“工匠精神”的需求,已经无比现实。今天的“每日一评”笔者就浅谈对“工匠精神”的看法。

                                   致匠心  诉“工匠精神”
      犹记得曾几何时,笔者曾大度褒扬过“德国制造”,同时对于国人追求德国制造表示无可厚非。但近日,国际知名运动品牌耐克以专利侵权为由首次将中国鞋企告上法庭,令笔者颇无奈。耐克方对此表示,中国鞋类制造商福建Bestwinn公司生产、使用、出售或出口到美国的运动鞋,在款式外观上与耐克拥有专利的运动鞋一模一样,侵犯耐克至少20个设计专利权。据了解,耐克曾多次警告国内部分鞋企,关于专利侵权的问题,但国内“山寨耐克”屡见不鲜。其实不光运动品牌山寨产品令人防不胜防,一些制造商能把手机“苹果”标志改成“梨”进行出售,也是百闻不如一见,更别提“大米”手机和“明星同款”产品。  

                                      街头山寨广告
      国内制造业如此“猖狂”的山寨行为,实在令笔者吐槽无力。在浏览相关新闻的时候,笔者打开底下评论,发现看客们早已习以为常,有的甚至举出更夸张的例子来当谈资。在这样的不良环境下,国内制造业难道早已抛弃了“工匠精神”。3月29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上,李克强总理做出重要批示,其中就提到“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将“工匠精神”推上讨论热点。在笔者看来,中国人一直不缺乏这种精神。以笔者最近研读的春秋史为例,就有工匠大师鲁班、古代铸剑鼻祖欧冶子以及师出同门的干将等“行业精英”无不在阐明国人其实不缺乏“工匠精神”。为何到现代文明社会,国人骄傲的制造业却涌现山寨横行的风气。
     
      我们一直承认中国是制造大国,却不敢自称制造强国,原因就在于缺乏创新,核心技术靠进口,严重依赖国外技术。给人一种我们的工人擅长搬运和拼装的形象。从概念上理解“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其中的内涵还包括,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耐心专注的投入以及专业敬业的品质。现代经济发展迅速,不少工厂已经推出机器换人计划,甚至有不少媒体发表过机器换人将导致大量失业的报道。这种情况下,工人们的“工匠精神”更加可以发挥极致。因为越是细致的工作越需要细心的人类,这是机器人无法比拟的,就如瑞士生产的精细机械手表,这些产品所打出的广告都是“纯手工打造”,普通消费者看重的正是纯手工制,愿意为其出大价钱。站在另一个角度思考,把重复单调的工作交给机器人可以让人类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深层次的事。

                                        工匠精心打造手表

      正如《人民日报》所陈述的那样,大批量的复制生产,带来相似甚至一样的物品,有利于保证质量的底线的同时,也拉低成本,降低费用,无疑是社会的巨大进步。工厂大规模“机器换人”,亦是大势所趋,无疑不再催促工匠们,早日拾回工匠精神,不被机器人所淘汰。对于个人层面来说,笔者发现一段话,值得共勉。工匠精神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其核心在于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追求完美,往往成为大家诟病“处女座”的原因,有时候这种追求完美的精神,反而受到企业的推崇,“工匠精神”中也包含了这种完美主义。我国的制造业,不需要“差不多精神”,消费者不需要大量的山寨产品。在笔者看来,如果有更好的正品选择,谁还会去购买山寨产品,运动产品也好,电子产品也罢,提升我国产品总体质量和档次是目前制造业急需改变的状态。“价廉”不是优势,“物美”才是消费者永恒的追求。


    (审核编辑: 智慧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