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清库释放3个信号,环保行业迎来重大利好

来源:环保水圈

点击:1169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环保行业 PPP PPP清库

    近日,PPP清库一事引发了多方关注,甚至在媒体的渲染下搞得人心惶惶。从各方反应来看,大家担心的不外乎政策导向、经济走势以及市场前景,而惶恐则是因为没有搞清这件事背后的逻辑。


    在山少爷看来,PPP清库是好现象,对环保产业释放了3个积极信号:1、PPP将得到进一步优化。2、未来环保形势依旧紧迫。3、环保中小民营企业迎来利好。


    PPP模式最早源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欧洲,主要应用在公共基础设施领域,尤其是一次性的大型项目,如道路、医院、监狱、国防、学校等。这些基础设施领域仅靠政府投资都难以满足长期稳定发展的需要。


    所以,PPP出现的意义在于缓减政府财政压力,加速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以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多的产品或服务,实现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


    国际上PPP发展历程大多要经历从初始制定框架、到立法规范优化、再到最终完善三个阶段。


    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会遇到各方面的问题。如在早期管控不到位的情况下,过度追求利润,经常导致公共产品价格偏高,难以保证公益性。又如在高增长的GDP指标下,各地政府通过各类融资渠道大干快上,不少项目通过PPP模式上马,回报机制中外表是政府付费的马夹,脱掉马夹则是固定回报、明股实债、拉长版的BT等各种违规的PPP项目,如果缺乏监管则会埋下巨大的债务危机。


    我国PPP的大规模发展从2014年才正式开始,目前正处在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提升期,也是问题高发期和调控密集期。所以,本次大面积清库并不意外,这反而是PPP规范化的体现。


    本次PPP清库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其目的一是规范PPP项目运营,二是防范地方财政债务危机。


    这两年PPP一路狂飙,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呈现爆发式增长,隐性债务与之俱增,防范PPP领域潜在风险成为近两年国家关注的焦点。PPP火爆甚至一度泛滥是造成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杠杆率抬高的一大原因。


    十九大以来,国家提出了经济“高质量”增长的要求,开始结构化去杠杆调控,着手化解地方债务危机,特别是要把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杠杆尽快降下来,强调中央绝不对地方债兜底,并要求金融机构打消政府会兜底的“幻觉”。


    这一系列措施的大方向是将经济增长调整到“高质量”的轨道上来,而环保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载体,两者是一点两面的关系,目的都是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这就侧面说明了未来环保的形势依旧很紧迫。


    PPP清库对环保行业的整体业态和中小企业绝对是好事。


    我国PPP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国企参与度过高的问题,一方面国企本身自带风险,另一方面国企央企受体制影响,天然存在决策、实施效率问题。调查显示,环保类PPP项目中,国有企业占比达72%,民营企业仅占28%。


    环保市场看好以来,“野蛮人”竞相抢占环保市场高地,PPP成为各路豪强掘金的不二法门。有些社会资本甚至只用3%-5%的资本金,就能撬动一个PPP项目。


    然而,很多环保PPP项目的中标企业都是建筑施工类企业,而非专业化环保企业。国家一心投入资金治理环境,请来的却是赤脚医生。现在专业化环保公司参与不了环境治理项目的问题非常突出,很多项目都被大型国企、建筑企业中标了,而不是由专业的公司来干专业的活,环保企业只能打打工。这对整个环保产业以及许多“小而美”企业来说是不利的。


    PPP大行其道之下,资本成为了行业的龙头,而不是专业企业。一年下来,由各路资本主导的PPP项目占据了大部分市场,真正的行业者却处境艰难。这对产业发展而言不是好事,所以,当下的PPP项目清理措施十分必要。就市场而言,大量的PPP项目被清理意味着更多的EPC项目将走进市场,这对行业来说是好事。


    值得一提的是财政部的23号文,与以往财政部的文件发送给地方政府不同的是,23号文是发送给各级金融机构的,告诉金融机构不要去和地方政府做明股实债的建设。同时要求不断的给民营企业配资,而不去给央企、国企、地方企业进行配资,这势必会给民营企业带来保障,是很大的利好。


    民营企业在和央企、国企去竞争项目的时候,最怕的是央企国企对收益进行担保,即明股实债,一旦国企央企进行担保,民营企业就没有了资金的能力和实力去竞争,23号文件从金融机构的视角,给了民营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


    总而言之,PPP清库对各方来说都是好事。环保正遭逢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当下的形势有多好,可以这么回答:不做环保都对不起这个时代。


    (审核编辑: 智汇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