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飞龙:探索重型直升机运营之路

来源: 中国航空报

点击:1366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重型直升机 米-26直升机

    “汶川地震时,米-26有着极为出色的表现,但我更希望能开上中国自己的重型直升机,我们一直在准备着。”中国飞龙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米-26机组负责人蔡沛宁说到。


    蔡沛宁口中的米-26是号称空中“巨无霸”的米-26直升机,它是第一架旋翼叶片达8片的重型直升机,它的质量只比米-6略重一点,却能吊运20吨的货物,是继米-12之后,世界第二大与第二重的直升机,但却是现今仍在服役的世界第一大和第一重直升机。


    2008年发生的汶川地震,让米-26第一次进入中国百姓的视野。“你无法想象到,当我们落到北川县擂鼓镇那块踩出来的停机坪时,灾民们眼中充满了希望。”10年后,米-26直升机特设师顾韶华对那段经历仍然忆犹新。


    2007年,顾韶华有幸成为国内第一批米-26直升机特设师,他还没有来得及用更多的时间憧憬职业前景,一场严峻的考验却不期而至。2008年5月16日,中国飞龙米-26机组接到命令赶赴汶川地震灾区执行救援任务。当直升机在北川县擂鼓镇临时机降点降落时,顾韶华和他的同事们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


    “当时从飞机上看北川县,大约三分之二的建筑已经没有了,能看到的只有断壁残垣,而我们的直升机几乎就是擦着山飞行,目视感觉旋翼会打到山体” 顾韶华说道。突如其来的地震牵动着全国亿万人民的心,灾民能不能运出来,有没有次生灾害都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重点。米-26的到来,为救援大军增添了新生力量,在整个抢险过程中,米-26直升机共运输货物1000余吨,运送灾民和官兵1000余人,凸显重型直升机在国家应急救援体系中不可替代的位置。


    “要开动米-26直升机,至少要16个人共同努力,一个小小的驾驶舱里就要有正副驾驶、领航员、空中机械师、观察员,机舱里至少有2~4名吊桶操作员,剩下的就是机务人员。”米-26直升机空中机械师宋昌杰说道。


    的确,要开动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机一定要有一支集驾驶技术和维修技术为一体的机队,才能保证在国家最需要重型直升机的时候第一时间出队。2008年以后,中国飞龙的决策层便加大对重型直升机运营和飞行员、机务人员培养力度,精遴精干人员作为重型直升机成员的后备力量,还定期组织米-26机组成员出国培训。“虽然培训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但对于运营重型直升机来说,培训的每一分钱都是花到了‘刀刃上’。”中国飞龙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这样说道。


    “我原来是米-26的地面机械师,现在通过考试我已经成为米-26的空中机械师。”温海龙自豪地说道。10年时间,中国飞龙以打造金牌重型直升机团队为目标,对相关人员持续培训,完善重型直升机各类人员的层级建设工作,开放内部业务晋升通道。经过多年来的人才技术储备,形成了一批由“80后”的机长、机务组建的一支即年轻又成熟机队,从而中国飞龙已实现老中青三代重型直升机梯队的建设。


    “10年前我们向俄方专家学习,现在我们与俄方专家一起处理问题。”顾韶华说到。米-26机组采用的是中俄混编机队,起初俄方的专家全权负责米-26直升机各项技术,中国飞龙意识到即便别人的技术用起来方便省心,但我们自己必须也要掌握,今天中国飞龙运营的是国外的重型直升机,也许明天就要运营中国自己生产的重型直升机。10年间,中国飞龙的飞行人员、机务人员从零基础开始学习重型直升机所有的飞行与维护的知识,如今他们已经摸索出一套自己的运营方法。


    “现在我们飞行员和机务都在执行SOP(标准化作业程序),极大程度的保证米-26直升机时刻处于待命的状态。”米-26机组负责人张树才说道。在汶川地震中大家严格制定的飞行和维护的标准,其实是最早的SOP的雏形。作为一家通航企业,飞行安全是所有工作的基础,如何能把飞行安全再次提升,特别是如何保证米-26直升机的飞行安全,成为中国飞龙一直在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我们不能预知像汶川地震、武隆抢险、毕拉河森林大火等重大灾害的发生,但我们必须要保证我们所有飞机时刻有应对灾害的能力,特别是米-26直升机。”这是中国飞龙的发声。


    (审核编辑: 智汇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