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技术智慧开挖 3D打印建筑构件

来源:互联网

点击:1477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MR技术 3D打印

    工地进出口像地铁的闸口,刷卡核对身份才能进入;无人机巡航,现场进度一目了然;工地扬尘超标,喷淋装置自动开启,还会预先提醒避让喷淋;3D打印建筑;身临其境的VR体验式安全教学;狂拽炫酷的三维全息数字建筑……昨日,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在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项目现场,举办政府工程智慧建造公众开放日活动,向公众展示了政府工程BIM+智慧建造体系的建设成果。在体验现场,记者有一种颠覆常识的感觉,原来想象中的工地,应该是机器轰鸣、尘土飞扬的,而这里不仅环境井然,还藏了不少黑科技。

    据市建筑工务署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是BIM技术全面推广应用阶段。据介绍,BIM技术是建筑行业革命性的新兴技术,通过建立五维数据模型(三维空间、工序、成本),将建筑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信息进行集成应用,具有三维可视、管理协同、快速算量、精确建造、提高效率,全程优化等特点和作用。目前由市建筑工务署组织建设的政府工程项目中,已有45个开展了BIM技术应用,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今年深圳随着第一批政府工程项目BIM+应用的普及与推广,BIM+实施将进入常规化应用阶段。

    科技全面武装的工地

    在北理莫斯科大学建筑工地上,记者看到了VR科技体验馆,所有施工人员都会参与体验,记者也戴上装备感受了一下:一下子进入了三维空间的建筑工地,着火了怎么办,高处坠落是什么感觉,坍塌事故的现场是怎么样的,完全像真的一样,摘下头盔后还心有余悸。

    中建一局华北南方公司执行总经理李智勇说,就是要让施工人员感同身受,从而大幅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确保在今后实际操作中的人身安全。在VR体验馆旁边,还有安全帽撞击、平衡梁、急救等现场模拟项目。

    科技也同样支持着工地的绿色环保。进出的施工车辆自动冲洗,工地上有PM2.5的监测器,一旦报警,场内雾化降尘装置就启动,清扫车也会出动,采取洒水降尘等措施。施工现场设置隔音防护棚,噪音监测监控到每一辆车和施工设备。项目部夜间照明时,对灯光设置灯罩,透光方向集中在施工区域,并安装8个环保灯,采用光照充足太阳能板进行充电;并对钢筋加工场地,搭设防护棚,对充电电焊作业区采取遮挡措施,避免电弧光外泄。施工现场针对不同的污水,设置沉淀池必须经三级沉淀后再排出,并将周边地下水与施工地下水隔离,施工期间仅处理基坑内的地下水,避免造成周边地下水位的变化和污染。

    现场体验“智”造高科技

    作为与VR、AR并列2016年十大科技趋势之首,MR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沟通世界的方式。昨日,在这里记者也体验MR混合现实技术。

    戴上MR眼镜,就能在还没建好的建筑里漫游,改变了工程建造管理方式,利用MR混合现实技术的智慧开挖,更是通过定位和传感器技术,可以保证开挖的精度与效率,在视觉盲区也可精准开挖。

    一直以来,在建筑行业难以加工的异形部件让技术人员十分困扰,如今3D打印技术能够轻松完成当时需要多人耗费长久时间才能加工出的构件,而精细及标准程度上远超人工加工。李智勇告诉记者,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主楼北莫之星安装完成,如果运用传统方法需要45天,现在用了BIM技术、3D打印技术后缩短到13天。

    BIM技术将全面应用

    在这里,“黑科技”无处不在。运用互联网+智慧工地系统,工人入场刷卡直接联通住建部劳务信息云平台、远在几千公里外出差的总部管理人员可以轻松登录手机APP查看该现场工人入场工作情况,包括工人基本信息、工种、工时等等,精确掌握该工人工作情况。

    在安全管理方面,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远程视频监控清晰度非常高,能够看清远在千里之外的项目工人是否配套安全帽以及安全帽上的编号。通过远程视频,可以保障对项目的实时监控和管理,目前中建二局全面使用了项目远程全景视频监控。

    事实上,昨日体验的只是“数字工地”的一小部分的功能。市建筑工务署相关负责人说,未来的施工现场,包括BIM、大数据、物联网、智能机器人、智能穿戴设备、手持智能终端设备、智能监测设备、移动互联设备等技术和设备,都将得到推广应用。记者了解到,BIM技术,是围绕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收集有关建筑物及生命周期的所有信息,实现技术、数据、协同的统筹管理,实现工程实施的各项流程协同推进的管理工具。

    昨日走访的北理莫斯科项目涵盖市政道路、综合管廊、地块市政配套、地下空间及联络道等众多工程,具有专业类型复杂,项目之间、项目与其他轨道交通、地块开发项目相互交织,技术接口和施工管理接口众多等特点。

    (审核编辑: 智汇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