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航天电器公司不断促进“大数据+工业”深度融合发展

来源:贵阳日报

点击:1842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中德 智能制造

    近日,由德国西门子数字化工厂集团首席执行官等组成的专家组,来到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德智能制造示范项目一阶段成果进行阶段性验收。

      中德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是航天电器实施智能制造的示范项目之一。近年来,航天电器以智能制造为抓手,促进“大数据+工业”深度融合发展,每年投入年收入的8%用于研发。

      目前,航天电器的产品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重大工程,以及电子、通讯、交通、船舶等多个领域。

      智能制造实现提质增效

      “我们为大飞机、探月工程、北斗导航都提供过产品。”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总师、智能制造工程部部长李焕军介绍,2004年该公司销售额仅为1亿多元,去年已达到了26.1亿元。

      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的航天电器,以高端继电器、连接器、电缆组件、电机及光电产品的研制、生产和技术服务为主,是目前中国自主可控电子元器件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

      为加快企业发展,全面提升产品竞争力,航天电器以智能制造为抓手,不断促进“大数据+工业”深度融合发展。2016年7月,公司向国家工信部申报“精密电子元器件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当年9月获批复,同时获国家智能制造试点。2017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与德国西门子电器开展项目合作,项目落地点便是航天电器,并成为工信部“中德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去年3月,项目启动建设。该项目整体规划4条线,共分为三阶段建设,一阶段的总装线于去年底完成,目前正在进行调试;二阶段和三阶段将完成所有设备连接,预计今年6月试生产。

      在推进示范项目建设同时,航天电器坚持“整体推进、系统策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原则,在机加车间、麻花针工段进行设备改造,自主成功开发麻花针合件生产线等自动化生产线。

      麻花针合件生产线上,麻花针一体机可以自动完成麻花针校直、自检、校正和监测等工序。“现在,批量大的麻花针都通过自动生产线进行生产,效率提升十倍以上。”李焕军介绍说,该生产线投用后,车间人员由60人减至28人,下降53.3%;人均月产量从3.3万件提升至10.7万件,效率提升近240%;产能由月产200万件提升至300万件,产品合格率由80%提升至95%以上。

      “我们正致力于把智能制造变成可推广复制的生产模式,争取到2020年前实现全部产品制造智能化。”李焕军说。

      “大数据+工业”打通“信息孤岛”

      实施智能制造后,传统生产模式被打破。然而,如何打通信息孤岛,实现生产流程数据实时共享?如何实时掌握产品加工质量状态?

      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在麻花针自动生产车间可见一斑——通过一块三米左右的大屏幕,产品计划数量、当前完成量全部清晰可见,生产过程全程可视。

      “以前接到一个订单,要经历审价、生产等众多步骤,流程较长。”航天电器智能制造工程部综合管理处处长吕江涛说。

      为打破信息壁垒,航天电器尝试以大数据手段开展数据采集、多源数据融合和数据分析,实施“大数据+工业”深度融合,并得到航天云网、德国西门子电器、华为等企业的支持。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航天电器于2016年下半年开始和航天云网合作。通过云平台、PLM、ERP等七大系统无缝集成,从客户下单到生产的数据可同步共享,生产组织内部信息与生产设备之间互联互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目前,航天电器已实现42台机加数控设备和63台柔性针自动化设备在线监测,生产数据同步上传航天云网工业云平台,通过数据分析实时监控产品质量。以麻花针自动生产线为例,通过与MES系统集成,设定产品合格参数范围,采集设备检测出的质量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并纠正质量偏差。

      航天电器将依托工业云平台,努力形成设计云、制造云、检测云、物流云、采购云、商务云、贸易云等多种云端服务形态,将生产流程中的“信息孤岛”全部打通。李焕军介绍说,“同时,实现以订单驱动设备生产,从用户发布需求到订单交付,整个过程15分钟便可完成。”

      科技创新加快市场拓展

      设备是实现自动化、信息化生产首要条件。与大部分企业不同的是,航天电器的自动化设备及产线基本是自己研发的。李焕军认为,最了解自家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只能是企业自身,也只有企业自身才能研制出最合适的设备。

      麻花针合件生产线、38999宇航连接器自动化生产线、两芯快锁自动化生产线、射频全自动生产线、保护器自动化生产线等生产线……目前,航天电器通过量身定做,已自主开发并成功应用了多条自动化生产线。

      近年来,航天电器加大投入全力进行技术研发。公司成立了智能制造工程部,目前有100余人在该部门专门从事软、硬件研发,每年投入技术研发的资金占企业年收入的8%。

      通过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航天电器产品的“好评率”一路上升,产品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李焕军介绍,以前产品主要用于航天市场,如今已经拓展到电子、通讯、交通、船舶等领域,市场越来越广阔。

      “我们将坚持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不断拓展市场。同时,不断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打造中国电子元器件产业服务新业态。”李焕军说。


    (审核编辑: 智汇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