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美国人》评选出的2018十大新兴技术中,人造肉技术同人工智能、基因驱动技术、量子计算机算法等一同入选。据悉,该次评选标准包括会对社会和经济带来巨大效益,技术尚处于早期开发阶段,但吸引了大量群体进行研究等。
人造肉源于人们对掠夺自然界的“不忍”:耗费人们大量心力培养出来的禽畜往往只有几个部位进入了人类的食用流程,对这些部位进行培育或对肉质口感进行仿造是初衷。而随着这一产业的逐步深入,人们发现人造肉逐渐显露出更多的好处,像如今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环境污染、滥用药剂最终会随着食物链流入人体,人造肉的生长环境使得其没有这方面的烦恼。再加上部分人造肉在实验室环境下形成,由此看来,随着当今时代人们对吃的健康与环保等产业的关注,未来人造肉产业势必会有更远大的前景。那么想要入局这一新兴产业需要准备哪些设备?
大豆拉丝蛋白生产线产出素肉口感好
在我国,早先就有传闻佛教斋菜能将蔬菜做出有肉型、肉香、肉味的假肉。而利用植物制作出肉滋味的各类素肉食品在辣条、麻辣烫这类地方也很常见。由植物演变而来的人造肉口感较为优质,无论在素食圈还是作为普通人的零食都深受喜爱。
一般来说,大豆通过设备加工成拉丝蛋白,再加各种调料就能够生产出鸡肉味、猪肉味、牛肉味等肉类口味的产品。因此,素肉的生产离不开大豆拉丝蛋白生产线。大豆拉丝蛋白生产线一般由拌粉机、螺旋提料机、双螺杆挤压机、切断机、风送机、烘干机、冷却输送机等设备构成。通过这些设备的共同作用对大豆原材料进行混合均质、粉碎捏合、蒸煮熟化、挤出成型等,使得大豆在生产过程中产出层状肌纤维结构,形成肉类纤维质感。
3D打印设备完美复刻肉类
3D打印作为一种能够在3维立体空间将物体完美复刻的技术,逐渐被美食圈大加利用。最初3D打印多用于食品的个性化定制。而将3D打印运用进人造肉生产主要利用了其可利用生物细胞计数生产食材的特质。
相较于利用肉糜作为打印材料复刻肉类,3D打印人造肉片目前还是一个理论概念,据悉要先从动物身上取下活性细胞,使活性细胞逐渐繁衍分离后,诱导细胞产生胶原蛋白。3D打印设备在这时介入,将这些细胞和胶原蛋白按照人造肉的样式进行堆叠,从而产出人造肉类。
实验室设备上阵培育人造肉
除了用植物以假乱真,人造肉中利用实验室设备进行肉类培育也是极为热门的一种类别。在实验室中生产人造肉主要利用了动植物细胞自身的分裂繁殖性能,通过设备提供适宜的温度环境推动细胞的分裂繁殖,从而形成肉类。
实验室设备主要包括生物反应器、细胞培养液等。其中生物反应器需要模仿生物机体,营造出适宜细胞繁殖的环境,而细胞培养液则主要供给细胞繁殖过程中需要的营养物质。当前,已有不少企业成功培育出人造肉,但因为造价过高、肉质口感有所欠缺并没有大范围推广。因此目前执着于在实验室进行人造肉生产的企业多数在降低细胞培育造价以及提升肉质口感方面做努力。
在当前环保局势愈发收严的情况下,有统计发现,人造肉在耗费地球资源、产出污染气体等方面较养殖禽畜有极大改善。因此国外不断有企业对人造肉进行研究探索,试图抢占市场。但这一领域尚未成熟,因此需要在前期加大科研、人才力量投入,我国企业不妨在看准机械设备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尝试。
(审核编辑: 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