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笔者看到一篇名为《别自我感觉太好,东南亚制造已开始代替中国制造》的文章,里面指出“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全品类产业链世界第一,熟练工人得天独厚,却忘了这也就是十来年的事,给别人十多年也差不到哪儿去。”让人不由重提警惕之心。食品机械作为食品工业的基础,制造业的一员,需对当前我国制造业表现出的转移趋势谨慎对待。
留住制造业的因素优势减弱
早先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就是因为我国低廉的劳动力、土地成本、人口众多等,而现今,这些因素优势正逐渐减弱,这点我国食品机械行业也可以明显感受到。
我国的劳动力逐渐变得并不低廉,这是由多方因素决定的。随着经济发展观念转变,人们不再瞻前顾后迟迟无法下定决心离职,据数据显示,80后90后的离职率相较其他年纪变高。对于食品机械企业来说,要想留住人就需要增加公司福利并且上涨工资。在这种压力下,不少食品机械企业都表示即便常年招工也招不齐工人,人工成本还在逐年攀升。
与劳动力低廉紧密相连的就是人口众多,但当前印度等国家人口迅速发展,已逐渐逼近我国。在这些人口红利的推动下,势必将涌现出更多需求空间。拿食品行业来说,印度有他们的特色美食,对食品机械设备的需求较为个性化,因而要满足这些人口的需求会有大量食品机械企业及食品企业涌入。
除此之外,我国疯狂上涨的土地资金成本使得制造业有转移趋势。在我国,就有不少食品机械企业迫于土地租金压力,选择离开北上广这些大型城市,到租金压力相对较小的城市扎根。对于全球的制造业来说也是如此,土地资金的疯狂上涨会成为制造业考虑落户的一大因素。
加强创新培养人才是根本
在这种情况下,制造业往更低廉的地方走并没有什么不对。而作为被转移的对象,本国制造业如何抵消这一影响?笔者认为,还需加强创新,加快人才培养。
早先全球范围内就出现过四次大规模制造业迁移,像英国将部分“过剩产能”向美国转移;美国将钢铁、纺织向日本、德国等国家转移;日德等国家像亚洲四小龙及拉美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等。可以看到部分被转移国家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迅速实现制造业的高端化。由此看来我国制造业加快创新研发,向高端产业迈进才能继续立足。
当前我国食品机械行业中低端品牌占据多数,设备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而制造业的转移意味着成本更加低廉,产品在价格方面的优势更大。以当前姿态应对转移的制造业显然不行。这时候食品机械设备企业还需向高端产业迈进以错开市场竞争领域。据悉,当前我国已经出现不少企业既致力于智能化的设备生产,提升设备的市场竞争力,增强设备附加值,也加快自身制造的智能化改造,通过这种方式消减人力成本上升对企业带来的冲击。
正所谓爱之深忧之重,对制造业转移的担忧早些年就已经出现。与其忧心于低端制造业的大规模转移,不如思考如何推动产业加快向高新技术转型,打出名号进入更高领域斗争。
(审核编辑: 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