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餐具消毒设备已经做出诸多改进,如搭配多种消毒设施力求消毒效果更佳、优化消毒程序缩短消毒时间等,然而各地还是频发餐具不合格现象,需要从使用者身上寻找原因。
这些天来,笔者频繁看到有关餐具不合格的抽检信息。像青海近期一次省级监督抽检就发现有14个批次的餐饮具不合格;黑龙江近期的一次抽检中共发现10个不合格批次;山东潍坊8月的餐饮食品安全专项抽检中发现有5个批次样品不合格。以这三次检测为例,笔者发现,不合格的四成原因在于餐饮具中检测出大肠杆菌。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就有规定“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要求对餐具、饮具进行清洗消毒,不得使用未经清洗消毒的餐具、饮具”。而在去年,我国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14个部门也联合印发了《关于提升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的意见》,指出餐饮服务提供者对餐具、饮具自行进行清洗消毒的,要配备清洗消毒保洁设施设备。那么大肠杆菌的出现是否是消毒设备不完善的原因呢?
今年九月中旬,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通报食具消毒柜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第三批共31款食具消毒柜中有6批次产品不符合标准规定。主要涉及输入功率和电流、发热、非正常工作、电源连接和外部软线、接地措施、螺钉和连接等项目,属于设备自身的安全问题不过关。
单以消毒杀菌来看,当前食具消毒柜拥有多种消毒设施,像紫外线、远红外线、高温、臭氧、巴氏、负离子等多种消毒方式。不少消毒柜都搭配多种消毒设施力求消毒效果更佳,有紫外线与臭氧消毒相结合的消毒柜、紫外线与巴氏温度共同作用的消毒柜,都能够很好针对燃点较低的物体进行杀菌消毒;还有为满足高温消毒时候更高温度,有企业运用光波高温的原理,将发热管设置成U型,让消毒柜的温度上升5℃,让杀菌更快更彻底。
从消毒柜来看,当前消毒柜的杀菌消毒效果在不断升级,但在设备自身结构设计方面还有待做进一步提升,加强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那么既然消毒柜的消毒效力在不断升级,为何还会有如此多的餐具不合格现象出现?这恐怕还得从使用者身上寻找答案。
早先就有媒体发现,一些中小餐馆的消毒设施设备并不齐全,并且因为省事、节约用电等原因,不少餐馆即便配备了消毒设备,也选择不开,使用开水冲烫进行消毒。但也有餐馆表示,消毒柜正常工作时,柜门完全被锁定,不适合补充、拿取餐具,再加上高温消毒后的餐具很是烫手,需要冷却一段时间才能使用。故而并不适宜中小餐馆客流量巨大时候餐具的使用。
为解决消毒时间过长导致消毒柜难以适应餐饮业,有企业研发设备时将顶部消净一体光源和中间U蓝光源分步进行,优化消毒程序,在满足二星级杀菌要求的前提下将消毒时间缩短了25%;也有企业生产的消毒柜配备了智能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消毒情况,对消毒时间进行智能控制。
外出餐饮消费时候因为接触到更多人群,餐具作为其中的媒介,是否携带病菌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当前餐具不合格现象仍然较多,消毒设备利用率不高。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加快消毒设备的升级外,还需改变商家的思想观念,提高消毒设备的利用率。
(审核编辑: 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