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环保技术创新未来发展趋势(下篇)

来源:奥科环境ALCLE

点击:2383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环保技术 工业废水处理 黑臭水体修复 污泥减量与处置 有机污染场地修复 VOCs处理 固废资源化

    前两篇文章为大家分析了我国环保产业未来技术升级的发展趋势和国内技术创新的现状与难点,以及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升级的有效途径,(相关新闻:深度解读环保技术创新未来发展趋势(上篇)深度解读环保技术创新未来发展趋势(中篇) 本篇继续为您剖析环保产业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以及成功案例。

    时间要素:把握政策天时,熟谙红利周期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环保产业构建形成了政府引导与市场化相结合的运营机制。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由国家节能环保目标所决定,国家为环保制定的法律和标准发挥着政策引领的作用。从环保产业的发展轨迹来看,政策不仅明确了方向,更起到了基石作用。环保企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政策红利所激发的市场体量释放,行业优惠政策所创造的宽松市场环境,以及政府在财税方面的充分投入与支持。

    近年来,政府全方位大力推进水十条、土十条、气十条等政策法规,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带动了工业废水处理、黑臭水体修复、污泥减量与处置、有机污染场地修复、VOCs处理、固废资源化、危废处置等领域的发展。环保企业必须深入研究国家相关政策,找准发力方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才能顺利地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同时在自主创新过程中,需要深刻调研政策红利释放周期和市场响应发酵周期,从而制定相应的自主创新方案和研发流程管理计划,遵循政策与市场发展规律和节奏,在对的时间高效完成对的事情。

    市场要素:聚焦市场痛点,精准定位客户

    image.png

    目前,很多环保公司意识到了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技术创新提升到了企业发展的战略层面。面对繁杂的市场机会和自身有限的资源,环保企业需要精确定位市场需求、针对市场痛点进行技术创新。企业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痛点剖析和创新方向定位:

    1. 竞争层面:知己知彼,精确定位创新支点

    企业在开展研发的初期,需要进行详尽的调查,掌握环保细分领域的产业规模、经营状况、技术装备水平、市场供求关系等现状,并结合现状来准确判断发展趋势,为下一步制定研发计划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同时分析企业自身的优势,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精准地确定目标开发方向,避免由于预判错误造成的重复性开发或者无效开发。

    2. 客户层面:需求至上,直击客户核心痛点

    企业研发产品首先要明确产品的存在能够解决行业中哪些实际问题。市场现存的一些痛点是显性的,为技术研发提供了直观的方向,但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研发竞争,另一条有效路径是挖掘隐形痛点,环保技术企业需要和目标用户共同互动分析。作为技术方案提供者,企业可以从处理效率、投资成本、工艺性能、运维管理等方面切入分析,帮助用户找出并解决痛点。环保企业技术创新若能发现市场痛点并直击痛点,便把握住了市场的核心诉求,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大的上升空间。

    例如在污泥减量与处置领域,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污泥处置方法由简单的堆积填埋发展为系统性的无害化处理,在这个过程中,污泥含水率却并未显著降低。目前绝大部分的水厂只能将污泥含水率降低到80%左右,如果用来堆肥、填埋、焚烧,就必须保证污泥含水率不高于60%甚至是50%。因此污泥处置的核心痛点在于如何高效降低含水率。高效污泥干化药剂、脱水设备以及不产生二次污染的处置工艺方面的技术突破则是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其他领域同样存在相似的痛点,例如有机垃圾资源化、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污水厂臭气治理等问题都是行业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市场痛点并非一成不变,药到病除之后还会有新的痛点产生,比如对处理效率和污染负荷波动条件下稳定性更高的期待。技术的创新升级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优化的过程,也是不断解决新的用户痛点的过程。因此,研发过程中保持与客户的无障碍高效沟通,通过各阶段测试收集客户反馈,及时调整研发策略,与目标客户进行交互式开发是自主创新的成功关键。环保行业如同为环境问诊,通过技术解决污染难题。治病须治本,环保技术创新必须瞄准市场痛点,打通产业经脉,让技术拥有造血功能,才能真正为企业自身和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技术要素:打通技术脉络,建立技术壁垒

    根据不同的创新方法,企业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技术考量与整体规划:

    技术的适用性

    技术的先进性

    技术的成熟度

    技术的成本和价格

    技术壁垒与知识产权保护

    企业明确产品/技术的市场定位后,首先要在众多技术中选择最能解决市场痛点、满足市场需求且能与公司自身优势、背景相结合的技术。

    采用自主创新或者合作创新模式的企业应着重考虑核心技术先进性在时间维度的动态发展。由于环保技术的研发周期较长,企业须将眼光放长远,考虑研发成果在5年乃至10年后的行业水平与应用情况,为企业占领市场打出提前量。而对于走引进创新路线的企业,在技术引进时应以解决当下面临的实际应用问题为重点,优先考虑成熟度较高、能够对目前环保市场痛点“药到病除”的技术。除此之外,企业应当做好市场调研,对产品的成本进行控制并对价格进行合理定位,在满足市场技术需求的前提下,为下一步产品商业化做好准备。

    无论采用哪种技术创新模式,对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文提到环保行业中某些细分领域技术门槛较低,上手相对简单,且技术上存在跟风效仿问题,容易导致市场混乱、市场整体技术创新进展缓慢。企业应当建立自身的技术壁垒提高产品竞争力,为自己争取宝贵的市场推广时间,同时以获得市场聚焦。知识产权作为技术壁垒的有效凭证,是技术商业化的“基础硬件”,是企业掌握创新成果主动权的利器,更是产品在市场中立足推广的筹码。企业应充分利用专利等法律武器,建立技术壁垒,为技术创新保驾护航。围绕商业机密与技术机密从机理创新、生产工艺以及特种材料等不同维度进行技术专利布局 ,制定特有的专利申请策略,在我国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与监管体系的大背景下,已经逐渐成为时下高新技术企业的基本技能之一。

    资本要素:驱动资本活力,提高配置效率

    image.png

    无论哪种创新方式,都需要大量的科技研发资金作为支撑。企业除了利用自有资金进行研发外,还可以借助融资来保障现金流,或者以申报立项等方式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资金的投入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环保企业应针对自身情况,设立长期、专属的科研基金,为技术创新提供持续稳定的支持。

    人才要素:加强人才储备,丰富人才结构

    来自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世界公认的污水处理顶级权威Mark Van Loosdrecht教授在2018年IWA世界水大会上提到:“技术创新需要一群特殊的人才,他们能够将学校的知识与生产实践的问题连接起来。这些桥梁式人才将最终带领我们实现创新”。企业一方面要保证在研发上持续且固定的人力投入,另一方面更要注重积累人才储备,打造能够将物理、化学、生物等专业基础知识与市场、工程设计、成本分析等多领域专业技能融会贯通的多元化、复合型创新人才梯队。

    对于想要通过产学研等形式进行合作创新的企业,需要指派专业人员对合作项目跟进,并保证科研机构、企业与市场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加快后期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和效率。有些企业会问,为什么我们明明成立了专门的科研部门,技术创新却还是脚步迟缓?最根本的制约因素是缺少画龙点睛的领军式人才。此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和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可以真正高效带领团队在技术深耕的同时,始终把控技术与市场需求相契合的大方向,掌握好研发深度的火候,从高维度纵观全局并高效推进创新研发进程。

    “量体裁衣”,定制合作模式

    image.png

    合作模式的选择是影响企业引进创新和合作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技术创新合作最重要的是双方能够优势互补,在合作中各司其职,并保证双方对创新成果的贡献和回报成正比。针对环保企业自身背景和技术实力与目标引进技术的适配性评估是一项综合性较强,复杂度较高的工作,也往往是绝大多数环保企业所忽视的流程,跟着感觉走往往带来的是巨大的心里落差和低投资回报率。企业可通过第三方机构专业评估双方优劣势,从而量身定制合作方案,并为双方建立畅通良好的沟通渠道,以确保信息对称、分工合理。

    注重技术验证,获取市场认可

    技术研发完成后,将成果商业化并在市场中进行应用和推广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技术验证与市场认可是成果商业化的必要环节,可通过以下流程进行推进:

    推动中试验证,完成初步测试

    该过程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釆用工业手段、装备,完成研发过程中从实验室小试到规模中试的整套流程,并有效采集系统各项技术与经济指标。中试验证也可能包括对初步研发成果的进一步创新和优化。

    开展示范项目,进行专家评审

    中试顺利完成后,企业需与行业内知名业主合作开展有示范效应的项目,并在项目中通过专家评审等形式对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等进行更进一步的验证。

    获取产品认证,取得市场认可

    企业可以通过获取权威机构对产品和设备认证等途径,借助专业机构的行业公信力,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企业在技术应用初期,要慎重选择项目与合作伙伴。可与行业中有公信力的知名企业合作,尽量以地点、处理要求比较典型的项目为起点进行行业经验的拓展。另外还可以通过开展示范工程参观的形式,将技术成果面向市场进行开放展示,让其他客户眼见为实,从而以最直观的方式让潜在客户产生对技术的信任感。

    成功案例分析

    以由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研发、Royal HaskoningDHV公司商业化推广的好氧颗粒污泥(AGS)污水处理工艺Nereda® 为例。该工艺从实验室研发到工程应用历经十几年时间。最近5年,该工艺迅速被各大洲50多座污水厂采用并投入运行,是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它的成功因素包括:

    1. 荷兰以水委会为核心的平台运营机制

    水委会是荷兰最为古老的民主机构之一,为国家制定水行业发展策略,负责本国与水有关的大部分事务,在国家的环境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水委会所建立的平台将荷兰水领域相关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紧密联接,同时促进荷兰与德国等其他国家研发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交流。水委会作为荷兰国家水务的管理者,它对Nereda®技术研发和推广的大力支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水委会高效的跨领域资源调配,成功将常规的15 年研发-商业化周期缩短到5年。

    2. 工艺技术先进性与市场需求适配性高

    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相比传统活性污泥方法,具有沉降性能更出色、污泥浓度高、无污泥膨胀等优点。能耗更低而且无需投加化学药剂,并且占地更小,降低了建造和运行成本。

    3. 多层面的持续资金支持

    该项目从研发到商业化,获得了包括应用水研究基金会(STOWA)、水委会、代尔夫特理工大学、Royal HaskoningDHV等机构10年不间断的资金投入。

    4. 复合型人才领军与多维度人才合作

    Nereda® 这项技术能够成功实现商业应用,与大学和企业间的紧密互动是分不开的。让工程师、科学家、产品经理和市场更好互动的创新合作模式是项目成功的要素。成功的背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牵头者Helle van der Roest。他作为Royal HaskoningDHV的前商务拓展和技术专家,很好地充当了大学研发和企业的桥梁角色,促进了研发成果的商业转化。

    5. 系统性项目合作与市场推广规划

    Nereda®技术通过实验室验证后在2003年进行中试,于2005年与荷兰的一家知名乳制品企业合作了第一个日处理规模为250吨的示范性应用,并在南非、葡萄牙各自开展了示范项目。随后,Royal HaskoningDHV与荷兰水务局、三星、Endress+Haus,HACH、北控水务等多家大型企业及政府部门合作,迅速拓展荷兰本地和全球市场。

    我国环保行业过去十几年整体属于工程模式阶段,技术从属于工程的现状成为了行业持续发展和完成产业闭环的桎梏,无法为环保产业的升级提供足够的动能。环保行业的本质是技术服务,新环保时代将是技术的时代、研发创新的时代。污水处理行业经过长足的发展已经从工程模式逐渐过渡到服务运营模式阶段,并将率先进入数据运营时代,最终连接进入并成为城市物联网不可获缺的部分,真正完成行业的核心价值提升。其他环保细分领域也将逐渐循着相似的轨迹,对环保企业从技术上和商业模式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勤修内功的企业终将在市场竞争与行业转型过程中脱颖而出。

    (审核编辑: 智汇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