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控股副总裁、格创东智科技有限公司CEO何军:制造X AI,释放制造业创新发展潜能

来源:智汇工业

点击:1333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物联网平台 工业互联网

    何军_副本.jpg


      各位早上好,我来自TCL。

      TCL和其他的制造企业一样,我们也孵化了专注做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的提供商格创东智。我们和海尔、树根这些非常优秀的先行的工业互联网企业有一样的地方,有两个不一样的地方,第一,我们TCL有非常全的不同的制造业态和模式,我们在全球有23个制造中心,40几个工厂,从1.0到4.0,不同类型的制造工厂我们都有,让我们把经验凝聚和对外输出时有不同场景的理解和不同模式的孵化。第二,我们相信推动整个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需要一个融合的力量,需要融合的资源,需要开放心态,我们对整个工业互联网平台理解上有自己不一样的理念,我们叫制造×AI,这个是工业互联网非常核心的内容。

      先谈一谈2019年,这句话所有人都在谈,说2019年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也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对于制造业从业人员来讲确实是,我们现在面临更多的原材料、土地、人工成本的压力,整个市场的前景,特别对于代工企业和一些利润非常薄的低端制造业来讲,未来十年确实压力巨大。

      但是我实际上比较乐观,如果说从制造业我们核心的制造中心和工程师能够充分拥抱新技术带来的机会,2019年对于未来十年来讲是一个新的非常精彩的十年的开始,这个取决于不是在供应侧热,而是要在需求侧热起来,这个需求侧我认为不是传统制造业的信息化的IT部门,而是在于我们传统的制造中心的OT团队,如果这个团队能够激发释放出创造潜能,那未来十年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讲是非常精彩的十年。

      昨天和今天的很多嘉宾已经分享了很多高屋建瓴的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新的架构、新的思路,我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格创在过去一两年一些很微观的实践。从一个厂长的角度去谈,在TCL我们有位于中国企业塔尖的企业华星光电,今天分享一下我们作为中国塔尖企业智能化水平的时候,从一个厂长的角度看到的,中国99%制造业在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时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将会是什么向德状况。

      对于这个塔尖企业,作为厂长,当我看我的工厂时,从某种程度上我是非常满意我的良率水平达到97%,在中国绝对遥遥领先,全球也能排上前3名,车间2万台设备,200万的设备参数,但是当我看到2019年时,我的压力巨大,外部市场竞争激烈,供给侧远远超过需求,我必须进一步提升我产品的品质,提升我的良率,降低我的成本。但是这个对于我来讲,依靠过去传统的IT团队,远远不能满足我的要求。

      过去几年我已经在整个信息化上投入非常大的资金,我有中国最顶尖的IT团队,我也建成了一百多套系统,因为我的每个科室在过去不管是研发、制程、生产、品质管理都用了国际一流的软件套件,我在国内的IT水平上已经非常一线了。

      但是怎么样提高良率,我觉得挑战很大,第一,我有一百多套系统,在过去不需要打通,现在对我来讲这是个非常大的问题,比如当我从产品的品质出问题之后,分析设备的参数对于整个品质有什么影响,需要把设备的参数提取出来后输入设备管理系统,但是我的工程师都是工艺工程出身,主要是靠生产经验和传统的经济学和统计学做分析,不能做实时分析,而且大批数据量的时候很难拿到更加有价值的结果。而且我的这个数据基本上都是结果型数据,大批的生产过程数据、设备制程参数、环境参数,这些数据都没有。可是如果让我进一步能够挖掘出提高良率的关键所在,我需要更多的因素,而我的工程师远远不能胜任。

      可是IT部门他们只能做非常标准化的数据分析和系统建设,所以对于我的最大挑战是我的OT团队只能依靠人工经验和传统的统计学去做分析,如果要做更精准的分析,外部的供应商满足不了我的要求,我现有的IT团队跟OT团队必须要更加通力合作,这是我看到我在做智能制造提升时非常巨大的挑战。

      跟大家分享我们格创做的第一个项目,FDC平台,缺陷识别和分类,这个不是特别独特的系统,设备参数的收集。这里面有两个点,我从一个工厂的角度来看的实施起来对我来讲最大的挑战,第一,我需要的是全面的设备参数,我需要我的工程师能够更灵活的实时的从海量的数据、设备参数里迅速找到影响品质的设备参数。这个对于外部的供应商来讲是巨大的挑战,这里面对于模型的要求必须非常灵活,而且简单,需要我的OT的工程师能够自己调试模型,这个在我眼里,外部的供应商难以满足。

      格创把IT和OT的人结合在一块,我们对整个模型放在以FDC为核心,怎么样开发出一个小型灵活多样的模型,能够让我生产的OT工程师能够自己操作,能够在20分钟内迅速挖掘出影响品质的设备及参数,这是FDC平台项目成功的关键所在。在FDC平台成功上线之后,我发现很多非智能设备还有一些耗材的参数我们是抓不到的,环境的参数抓不到,但是要进一步能够找到一些品质的根源,我们需要这些参数。

      对于我来讲,我要求我们团队要上我们的工业物联网平台。对于我来讲,我不在乎这个平台是什么系统、什么架构,关键点有几点,第一,要能承载非常海量的高频次数据的采集,采集频率20HZ,累计数据量巨大,250TB。第二,对于这些数据的应用作为我生产来讲是最关键的,如果没有花大量时间做业务场景的定义和业务场景的重构,如果没有花大量的时间对模型进行调试,非常匆忙的上整个系统和平台,从生产来看没价值。

      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在评估国际一流的物联网平台,我发现非常标准化和缺乏对业务模式理解的这些解决方案来讲,远远不能满足我的要求。我们在过去这一年里成功和格创团队把工业互联网平台根据华星的特点我们做了自己的建设,比如我们自己开发了微秒级电压采集卡,我们可以做到非常实时的高频数据的抓取和分析,整个数据量不用冲垮我的平台,可以把原有的数据量的需求减少到1/30。半年里,我需要我的OT工程师和格创团队能实时合作,对模型进行不断的修正和调整,最重要的是能够对我业务的场景做业务场景的重构,做业务场景价值的定义,做应用的开发,这样这个平台的投资从生产来讲才有价值。

      物联网平台上线的同时,我们在寻找新的办法来提高生产的品质,格创做了虚拟量测的系统。虚拟量测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抽样,能够及时对设备对制程进行调整,但有一些参数,有一些抽样的工序,比如模后,它是很难在生产实时进行抽取,因为一些设备和工艺设计的原因。

      对于这样一些抽检任务,如果进行事后抽测,对于整个生产来讲损失巨大,整个工程师用传统的统计学方法事后建模,难以发现怎么样实时对整个工序进行调整。我们需要一个预测性的量测,我们需要对生产参数进行特征值的预测,这样才能保证我在生产过程中实时做预测。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什么地方,是需要我们IT的人员和OT的工程师能够一起对多因子整个的分析要共同去完成,能力保证找到所有的关键因子,同时在模型的动态调整过程中能够找到最佳的数据参数。虚拟量测上线之后对于工厂来讲是每年千万级的经济效益的提升,但是这个问题的关键其实是个算法,这个算法的应用关键是在于怎么样IT和OT的人员在项目的很早期能够对业务场景和对算法模型进行预先的调整和做取样,保证我在后续模型开发过程中不用去从头再来。

      另外一个案例,我们在过去开发ADC缺陷智能识别,这也是人工智能在生产的应用。这个案例的场景不在于怎么样识别缺陷,更重要的是识别缺陷之后怎么样能够迅速判断出问题出在哪个工序。我们过去华星是50个人对一个站点要花7×24小时分班做缺陷判定,这是事后的。我们和格创合作,建立了ADC模型,对模型改造之后,可以进行缺陷的识别,更重要的是对缺陷进行分类,而且找到根源,这样我们的响应时间能够达到50毫秒,准确率90%。

      格创在过去一两年的体会来讲,对于推工业互联网的成功非常重要的一点在OT和IT的融合。三点体会,第一,怎么能够让我们的团队对OT业务的逻辑进行量化和标准化,这是个非常难的过程,对于产生的生产工程师来讲,他描述缺陷,他会说这个面板上有一点点的灰色,这叫缺陷,这个对于IT人员难以理解,但是我们怎么样把这些业务场景进行量化,这是一个难点。第二,数据的完整和全面性体现,更重要在于工业现场,怎么把OT的数据转化成IT的信息。格创建了一个非常强的团队我们在做工业现场,我们怎么样能够把OT的我们收集到的数据转化成IT信息,这样我们在建模过程中能够对于生产出现的异常数据做出迅速处理。第三,对于整个智能制造的改造,如何转变工程师的思维方式和改变他的技能。昨天一个嘉宾提到说培养跨界人才非常难,我非常同意,在工业互联网实施过程中需要跨界人才,但是培养一个跨界人才非常难,这里关键的是融合人才,我们要把工业自动化人才、运营技术人才、信息人才三方面人才进行融合,融合过程中关键在不在于IT团队的培养,关键点在于我们需要去赋能今天OT的工程师,这个是未来中国制造业做改造升级的关键,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把我们的OT部队现代化、智能化,给他们赋能,而不是另起炉灶,建一个轻骑兵,或者配备一个新的团队去推动制造业的升级改造,这个路径是非常难的,这里的关键是我们需要一个新型的模式去改造今天的OT工程师。

      对于格创来讲,我们的理念是三点,第一,从客户价值出发,这个客户加值不再是传统企业里的IT团队,你一定要理解这里客户的价值是在于生产一线OT工程师的痛点难点,这是我们所有作为供应商和外部的解决方案提供商需要理解谁是客户。第二,我们需要去敬畏工业现场,需要从OT出发,建立释放整个制造业创新的能力。第三,一个非常重要的格创体会,我们需要把传统做一个项目实施的二三五甚至是一三七变成五三二,50%的时间我们需要对整个团队来讲要花在整个业务场景的梳理,花在业务场景的重构,30%的时间花在模型的调试、模型的修正、因子的重整,20%的时间花在系统的开发,有别于传统的IT项目,传统的IT项目是倒置过来,关键点是五三二。从格创来讲,我们的筹备是两年前以TCL智慧工业作为基础对外,这三点是格创对外希望有差别化的价值,第一,我们是从OT出发,我们希望能够从场景化解决方案来推动整个平台在制造业的落地。第二,我们认为工业互联网的系统或者平台的核心是制造×AI。第三,对于制造业今天的能力来讲,我们需要提供一个制造业的管理IT服务,帮助提供制造业OT人员的升级和转型。


    0


    (审核编辑: 智汇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