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研发期待更多真实的研究,同时要有更多的反向思维

来源:智汇工业

点击:3086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医药 研发

     近年来,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医保政策层出不穷,我国创新药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今年上半年一些药企在研发投入方面也明显增多。如根据A股304家生物医药板块上市企业发布的年报数据显示,184家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研发投入超1亿元的有44家。
     

     
      从研发投入总额来看,恒瑞医药和复星医药较舍得花钱,研发投入均超过10亿元,分别为14.84亿元和13.51亿元。迈瑞医疗、科伦药业、华东医药紧随其后,分别为7.78亿元、6.66亿元和4.69亿元。而从增速来看,有30家企业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长超过100%,增长率排名前五位的分别为奥赛康(1624.25%)、天目药业(700.66%)、正川股份(465.03%)、灵康药业(342.31%)、四环生物(271.33%)。
     
      加强创新药研发的投入,这是我国医药行业的希望。业内专家指出,目前的政策环境在倒逼企业转型,企业只有“烧钱”加大研发投入,才是药企今后发展的希望,否则就可能被淘汰。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国医药研发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是业内也指出,中国4700家药企,有研发能力的不超过300家,真正有研发投入并产出的企业不足100家,大规模投入研发的可能不足50家,绝大部分企业就很少投入研发。
     
      对此,专家指出,国家除了从政策层面、审批环节给与支持以外,还应该在目录和使用等方面进行引导。“以海外创新药为例,中国急需哪些在海外上市、专利即将或已经过期的药物,专利过期时间等信息,将其做成目录定期发布,并开通审批绿色通道,可以有效引导企业投入研发。”该人士表示。
     
      加大医药研发,这是行业发展的希望。对于医药的研发,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指出,医药研发要有更多“反向研究”。
     
      9月11日,在2019深圳国际BT(生物技术)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以《反向医学研究》为题发表主题演讲。他指出,最近50年医药界医药越来越多,好药却越来越少,主要是研究方法出了问题。反向研究,不仅是左右的反向、上下的反向、顺时针逆时针的反向,还包括现有成果再研究的反向。比如说,一种药对于70%的患者来说有效,对于30%的患者来说没有效。我们就要研究这30%为什么没有效。我们的医药研发期待更多真实的研究,同时要有更多的反向思维。
     
      据了解,生物医药行业创新具有大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特点,产品从研发到上市需要耗费10年以上,这期间任何决策的偏差、技术上的失误都将影响创新成果。因此,在创新药研发方面,企业更应该找准方向,找好方法。正如樊代明所言,单一的顺向研究限制了医药的研发。如果换一种思维,反过来,从经验到临床再到机制,能研究出来后者更好,研究不出来,只要有效即可,有效不一定有理。
     
      我国是人口大国,用药需求巨大,如果光靠进口药,可及性、可负担性将都是问题。业内表示,我国要摆脱对进口药的过度依赖,加强本土创新意义重大。在过去我国创新药较少,但是近年来,随着政策的鼓励与扶持,以及企业的不断努力,对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我国创新药市场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某药企负责人表示,“现在国家的相关政策利好创新型医药企业,是医药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投入的好时机。我们将系统性地持续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完善仿创结合的药品研发体系,同时围绕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持续增强研发能力,通过多层次创新,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加强治疗性、治愈性药物的上市。”

    (审核编辑: 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