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抗疫中的上海身影:从CT诊断到智能机器人

来源:网络

点击:1609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人工智能 疫情 CT

    6日,钟南山院士团队与腾讯公司合作成立了“大数据及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流行病、呼吸疾病和胸部疾病的筛查和防空预警。人工智能在抗疫主战场的作用日益显著,从CT诊断到智能机器人,AI抗疫中有这些上海身影。
    人工智能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得到了实际应用,涵盖了辅助诊断、影像分析、药物研发、体温检测、医疗机器人等多个AI+医疗领域。尤其是在主战场AI医学影像方面,AI技术实现了筛查的时间窗口前移。

    而上海作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先导区,以及人工智能试验区所在地,长期的技术积累在抗疫中得以运用,尤其是在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系统、智能医护机器人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实力强劲的企业。


    CT诊断

    虽然新冠病毒感染确诊主要依靠病毒核酸检测,但肺部的医疗影像检查对于病情的诊断仍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待诊断人数超出现有医疗资源的情况下,不少病人需要排队数小时等待CT检查。

    上海本土企业依图科技联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在春节期间开发上线了“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智能影像评价系统”。这是行业内首款新冠肺炎智能评价的AI影像产品,在2~3秒内就能完成肺炎筛查、定量评价,目前包括该产品在内的依图系列产品已经在全国100多家医疗和公共机构落地。

    这套系统可以在依图胸部CT智能4D影像系统的基础上快速升级。由于新冠肺炎防控的需要,在临床诊疗中需要快速筛查,并进行定量的分析,该系统能够在图像生成的第一时间,就提示受检者肺内是否有疑似肺炎,从而提醒医生第一时间提早关注,让整个肺炎的筛查时间窗口前移。
    为了以最快的速度缓解前线医生的压力,商汤科技将自主研发的SenseCare肺部AI智能分析产品以云服务的模式接入到合作伙伴的医学影像阅片平台,通过远程的方式快速驰援十余家前线医院及多地医院和医疗机构,为医生提供免费的AI辅助分析。
    在商汤AI技术的加持下,医生登陆平台发送AI辅助诊断请求后,可快速获得辅助诊断结果,系统同时自动提示CT中的疑似病灶位置以及精准的三维量化分析、精确测算双肺肺炎的受累程度,帮助医生更精准地对病例进行影像学分型及分期的综合分析,以实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为患者争取宝贵时间、最大程度避免交叉感染。


    一组数据可以反映出放射科医生平时的工作量。根据《中国人工智能医疗白皮书》,以肺结节检测为例,一家三甲医院平均每天接待200例左右的肺结节筛查患者,每位患者在检查环节会产生200~300张左右的CT影像,放射科医生每天至少需要阅读4万张影像。

    上海第十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汤光宇曾表示,AI在医疗影像识别领域帮了医生一个大忙,能将医生诊断效率提升30%~50%,解放一些老专家,让他们有更多时间进行深度研究。


    智能机器人

    如果说智能影像评价系统运用在了人工智能抗疫的主战场,那么在医疗和公共场所的服务型机器人则有效辅助医务人员完成了部分危险工作,能减少医务人员的交叉感染风险。

    位于上海闵行马桥的达闼科技,是去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后落地上海的20个AI创新项目之一。该公司已经在武汉方舱医院、北京地坛医院和湖北、北京、浙江、广西、广东、上海等多地完成部署交付的5G云端智能防疫机器人产品。以5G测温巡查机器人为例,一旦发现人体异常,会立即上报,避免测温人员频繁、长时间工作。
    基层街道社区的健康情况追踪和流动情况排查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一环,但挨家挨户走访的方式上门排查,任务繁重且存在感染风险。针对这一情况,云知声开发的“疫情防控机器人” 可以自动快捷呼出、全程录音备查、高精确度转写并自动汇总电话拨打报告,对于重点防控对象还可以自动标记,排查效率较人工提升数百倍。
    除了“疫情防控机器人”之外,云知声还推出了AI远程专家诊疗系统以及智能电梯、智能送货机器人等非接触式服务,构成了一套从管理、防控到服务全面覆盖的综合疫情防控体系。


    把人工智能上升为优先发展战略的上海,已经拥有人工智能核心企业1000余家。此前,上海公布了两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涉及医疗、教育、民生等多个领域。预计到2020年,上海拟形成60个左右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场景,建设100个以上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项目,打造一批人工智能特色小镇和特色示范园区。

    目前,人工智能正处于第三个发展高潮期,技术应用的落地是本轮发展的重要特征。而落地于上海浦东的首个人工智能先导区,在本次疫情中,就征集了两百余项人工智能企业疫情防控产品和解决方案,组织推进与疫情防控相关机构对接。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王延峰对记者说,AI技术在这一次疫情中运用的范围很广,尤其是有前期积累的AI公司表现较好,但是在主战场(比如医院诊断、药物研发等)还可以有更深度的运用,这种情况也跟AI所需要的三要素(算力、算法、数据)有关,“要有真正能够起到贡献的数据,算力、算法都要针对这件事做改变,才能起到作用。”
    王延峰还认为,此次疫情会让AI企业加速两极裂变。那些能真正落地提供AI服务的企业未来的机会将更多,而那些没有实际应用也难以将项目落地的企业,可能就会在资本和疫情的双重作用下加速淘汰。


    (审核编辑: KE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