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后疫情时期”制造业的“危”与“机”

来源:智汇工业创始人·李巍

点击:7086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制造业 疫情 智汇工业

    近期,国内新冠肺炎病例数字在全国人民的祈盼中不断下降,除湖北外其他省份新增确诊数量已降至个位,复工企业数量在陆续上升,但武汉地区生命消逝的人数每天依然在增加,依然有医务工作者牺牲在抗疫一线,国外疫情出现攀升的趋势,除了痛心,更没有理由轻视初见转机的防疫工作。面对肆虐的病毒,没有人能独善其身。提醒复工的朋友:千万别松懈,务必再坚持!这是对生命的敬畏,是对自己、亲人和同事的保护,是对社会的责任!复工不是解禁,是在多维度继续防控疫情的同时,努力让企业运转尽快步入正轨。

    疫情期间最艰难的二月份,我对公司运营做好了入不敷出甚至只出不入的思想准备,但意外收获是在客户朋友的支持下,在远程居家办公的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然实现了当月的自负盈亏!随着疫情局势的好转,相信公司业务会越来越好!公司的发展暂无需过多忧虑,让我得以思考一下“后疫情时期”制造业的“危”与“机”。


    一、疫情对制造业的影响

    几天前,曾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推文,题目《武汉肺炎是压垮全球化的最后一根稻草》,感觉此话题严重了,当时收藏了此文没有细看,现在翻开,已然删帖。虽此言重矣,但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进口国和最大出口国,疫情对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冲击显而易见!如果疫情在更多国家蔓延难以控制,对于全球经济增长的冲击和对中国经济的伤害可能超出此前预期。

    1、制造业供应链断裂

    如今,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不可小觑。疫情的影响造成了中国对国际上游零部件的需求“供给”不足,汽车行业尤甚。已致使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在欧洲塞尔维亚的一个组装厂停止运营;已致使日本丰田、韩国现代、北京奔驰在国内的生产线大面积停产。通用汽车、丰田、特斯拉和世界最大的汽车公司大众已经关闭或延期在中国工厂的生产。通用汽车在韩国工厂的生产线,已经面临停产的考验。日、韩在电子行业半导体原材料产业链占据重要地位,疫情的加剧致使三星龟尾智能手机工厂暂时关闭。当然,湖北的几大支柱产业,包括汽车、面板、半导体(存储器)等受影响最大。

    2、制造业产业外移的可能

    受疫情影响,国际业务订单取消、延迟交货等情况有所增加,也带给中国外需转移甚至产业链外迁的压力。出入境限制致使中国劳动力海外就业的“供给”不足,加上材料备件的短缺,降低了国际供应链对“中国制造”的依赖。美国咨询公司蓝丝(Blue Silk)公开建议企业应该立即改变供应链,建立一个不包括中国的替代策略。前有美国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Wilbur Ross)曾表示中国处于扩散期的疫情将有助于工作岗位回流美国,部分流向墨西哥;疫情等因素将促使美国企业重新考虑涉华业务的供应链等风险问题。后有2月24-2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此微妙时机对印度进行了其上任以来的首次访问秀场,上演了莫迪的机场熊抱,11万人的集会欢迎庆典,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3、国际合作的限制

    世界卫生组织将这次疫情定性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近期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风险级别由此前的“高”上调为“非常高”,限制了国际合作与交流,部分国际业务已停滞。

    (1)制造业相关国际峰会的影响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智汇工业有幸同年同月(2015年5月)应运而生!此后中国以省为代表,衍生了具有风向标的国家级、省级高端国际峰会。智汇工业曾提供服务的部分国际峰会有:国际进出口贸易博览会(上海)、京交会智能制造峰会(北京顺义)、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南京)、世界智能大会(天津)、世界传感器大会(郑州)、世界机器人大会(北京亦庄)、世界制造业大会(合肥)、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重庆)、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石家庄)、工业互联网全球峰会(沈阳)、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福州)、世界物联网博览会(无锡)等。

    这些峰会大都会邀请中、德、美、日、欧洲等世界制造业大国和强国的企业代表、相关领域著名专家学者、从事相关领域先进技术研发的顶级科学家、及德、美、日、欧洲等国前政要参加。相关领域主要企业最新科技理念和研究成果往往会在峰会上首次发布;海内外嘉宾汇聚一堂、参观洽谈、顶尖思维碰撞;借峰会契机,企业洽谈优质客商,寻找机遇、对接项目签约落地。

    据不完全统计,受疫情影响国内外延期展会已达317个!其中105个已重新确定开展日期,原定今年上半年的峰会大部分时间会推迟至下半年,下半年的还要继续举办,这种密集程度恢复必将对国际嘉宾、前瞻性成果、对接落地项目的质量提出考验。

    (2)制造业国际合作项目的影响

    近几年,国内各地政府陆续建立了中欧、中德、中日等制造产业园,成为中外产业集聚的载体。其中招商引资是产业园运营管理的重要环节,目的是促成国际合作。疫情对于国际业务的影响不容乐观,对国际项目的影响可见一斑。

    对于正在经营的项目,疫情影响了外方管理人员出入境,虽可通过远程管理,但势必降低工作效率。

    对于进展中的项目影响最大,受制于国内复工的推迟,国外设备和货物的进口报关受到限制、外方管理人员出入境受到限制,项目必然延期投产,很难实现预期盈利,可能还会带来合同纠纷。

    对于正在洽谈和将要洽谈的项目,重燃外商对华的投资热情,需要渡过疫情“安抚期”。而项目的考察、调研、谈判等均受疫情影响完全停滞,“空档期”致使2020年外资新增对华投资项目相应减少。

    (3)疫情带来制造业国际关系的微妙变化

    患难见真情。此次疫情中,日本的表现无疑是最成功的“公关”。“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享誉华夏,温暖了疫情下的中国。而 “寄诸佛子 共结来缘”也必将是“后疫情时期”中日更深度合作的真实写照。

    上了热搜的俄罗斯、柬埔寨、蒙古国,还有巴基斯坦、伊朗、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法国、匈牙利、澳大利亚、阿尔及利亚、土耳其、英国、德国、韩国、越南等国,对中国抗击疫情纷纷给予坚定支持。这让我们有理由等待疫情后的更多国际合作。


    二、疫情带给制造业的机会

    “危”与“机”永远并行,这次疫情带给了中华民族沉痛的灾难与考验,但期望“后疫情时期”带来更多的是思考、是防范、是机遇、是发展。

    1、“中国制造”争取全球供应链中高端地位的机会

    “中国制造”的国际地位正在经受疫情和国际复杂因素的双重夹击,但这也恰恰是改善中国制造产业在全球供应链体系处于中低端地位的机遇。加快国际产能合作,推动更多中国中高端制造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优化供应链布局,提升全球资源的调配能力。已复工复产的企业最大化提升产能,将疫情对国际上游零部件的需求“供给”不足的影响降至最低。同时降低中国供应链对进口和外资的依赖程度,重构中国可控的供应链。

    2、中国制造业核心部件自给生产的机会

    美政府人士想禁止对中国出口C-919航空发动机,中兴失“芯”之痛,美国试图切断华为的半导体供应,这些必将促使中国另寻国际合作方,推动国内制造企业与更多的跨国企业、国家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或推动国内制造企业努力走上自主研发的道路。

    2017年,曾经组织国内制造业企业家参观德国制造业杜普莱恩工厂。我和企业家们共同领悟了什么是真正的、也是中国需要坚持不懈学习的 “工匠精神”。杜普莱恩机床厂是斯达拉格集团收购的工厂,该厂的机床工具应用于加工大型和超大型工件(最大250吨)包括柴油发动机、电站设备和飞机起落架使用的大型组件。其给成飞A380做精益加工,为巴西做定制化制造,为美国F35做加工,为中国的客机C919机翼、飞机起落架等进行制作。参观时的一段场景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其中对机翼最后一道检查工序,三位50多岁的技工师傅,哼着小曲,拿着扳手对机翼上的螺钉逐个手动校验。而这几位技工,都是具有30几年在公司从业经历,他们的经验是对精益制造业的最优保障。如何让我国制造业从技术工人到高级工程师树立终生投入某制造行业并乐此不疲为之奉献,是值得深度思考的话题。

    3、现有制造产业的二次发展机会

    (1)催生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及医药等关乎民计民生的行业新订单扩张发展。

    (2)健康、防疫、保健意识提升带来消费升级,生命科学医疗卫生保健行业将会向阳发展。

    (3)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的建设需求带来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传感器、区块链等发展机会。

    (4)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需求会大幅提升。通过物联网、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提升生产流程的数字化程度,减少对传统人工的依赖。

    (5)工业互联网的推进速度将加快。这次疫情复工的难易程度也可以考察企业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础的工业互联网发展程度。制造业生产体系趋向更能有效应对各种错综复杂市场情况以及突发事件发展。

    4、新兴制造产业的发展机会

    中低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国外转移过程中,必将有新兴创新产业填补转移出的制造产业空缺。例如,线上远程经济,是否一部分人经过疫情适应了“宅经济”的发展,疫情需要的非接触式配送与之匹配的新的物流供应链智能化体系,医院呼吸科等具有传染性科室检验消毒等特种机器人的需求等等。

    经过疫情的重创,中国制造业愈发任重道远,但只要脚踏实地,潜心钻研,自立自强,依然向阳。 


    三、回放近5年中国制造业的重要成就

    1、航空技术方面

    (1)天链二号01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我国第二代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的首发星,其成功发射后将使我国数据中继卫星系统能力大幅提升。

    (2)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墨子号”发射升空。全球首次实现量子通信,实现可移动量子卫星地面站与“墨子号”星地对接。

    (3)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嫦娥四号”探测器送上了天空。人类首次——中国科学家基于嫦娥四号揭晓月背地下结构。

    (4)“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运行近两年,已发现44颗新脉冲星。

    (5)中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在湖北荆门漳河机场水上首飞成功。“鲲龙”AG600是我国首次按照中国民航适航规章要求自主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飞机,也是目前世界上在研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

    (6)国产隐身战机歼-20首次公开亮相。

    (7)中国自行研制的ARJ21-700新支线飞机国产喷气支线客机交付。  

    (8)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短程商用干线飞机——C919大飞机成功问世。

    2、铁路交通技术方面

    (1)时速600公里国产高速磁浮列车试验样车下线。实现了我国在高速磁浮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2)高铁海外市场成果斐然。中俄高铁与雅万高铁协议签订,首列出口欧洲动车组下线,位于马来西亚的东盟制造中心首个海外铁路装备制造基地建成投产。

    (3)有中国铁路“纯正基因”的非洲第一条现代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正式通车运营。

    (4)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运营,标志着香港也正是进入“高铁时代”。

    (5)中国首列完全自主化全线无接触网“超级电容”现代有轨电车试运行。

    (6)中国首条自主研发磁悬浮铁路、首条中低速磁浮列车、首列永磁高铁首次运行。

    3、海工技术方面

    (1)中国自主设计建造了第二艘国产航母。 

    (2)中国拥有了首艘055型万吨导弹驱逐舰。

    (3)纯正中国制造的“蓝鲸1号”能够在地球上已知的任何海域进行钻井作业,具备抵御12级海上风暴的稳定力,代表了当今世界海工领域的最高科技水平。

    (4)首艘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正式下水,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了新的突破。

    (5)万米级无人潜水器登场,使我国成为继日、美两国之后第三个拥有研制万米级无人潜水器能力的国家。

    (6)首台6000米自主水下机器人研发成功。

    (7)中国火箭海射首秀宣告我国运载火箭首次海上发射技术试验圆满。

    在各行各业均创造了新的“世界之最”。港珠澳大桥主体贯通,问鼎世界之巅。定位为大型国际航空枢纽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六个能够独立研制飞行校验系统的国家。北斗导航向全球组网,5G商用的推动,新材料、新能源、新电子……


    经过“疫情后时期”的中国制造业发展,期待着,厚积薄发,我们仍然可以由衷地说:“厉害了,我的国!”

    (审核编辑: 智汇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