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的制造大国,中国的制造行业自动化生产进程明显落后于产业规模。面临时下工人人力成本逐年攀高,生产相关成本日趋高涨,订单要求越来越严苛等实际情况,政府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不仅是提升工业自动化程度的一个演进目标,也是诸多生产制造企业自身生存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生死存亡的选择。
实现工业生产的自动化进程,支出并非只是购进设备,对制造企业而言并不是简单的购进自动化生产线这么简单的问题,很多企业空有最先进的生产线,却发挥不出合适的产能价值。随着自动化生产水平的不断提升,软件在自动化生产系统和工厂的生产控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工业4.0的体系中,智能制造处处与软件技术相关联。工业4.0本质是基于“信息物理系统”实现“智能工厂”。在生产设备层面,通过嵌入不同的传感器进行实时感知。通过宽带网络,通过数据对整个过程进行精确控制;在生产管理层面,通过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宽带网络、工业软件、管理软件等一系列技术构成服务互联网,实现物理设备的信息感知、网络通信、精确控制和远程协作。
组态软件指一些数据采集与过程控制的专用软件,它们是在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层一级的软件平台和开发环境,能以灵活多样的组态方式(而不是编程方式)提供良好的用户开发界面和简捷的使用方法,它解决了控制系统通用性问题为用户提供快速构建工业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功能的、通用层次的软件工具。其预设置的各种软件模块可以非常容易地实现和完成监控层的各项功能,并能同时支持各种硬件厂家的计算机和I/O产品,与高可靠的工控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结合,可向控制层和管理层提供软硬件的全部接口,进行系统集成。组态软件的应用领域很广,可以应用于电力系统、给水系统、石油、化工等领域的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以及过程控制等诸多领域。
研华WebAccess已经由传统组态软件发展成一个丰富多样化的软件平台,其中核心的产品WebAccess/SCADA既包含了传统HMI和SCADA软件所具备的所有特性,如动画图形显示、实时数据、控制、趋势、警报和日志都可在标准网络浏览器中运行。同时WebAccess已内置于最新的因特网技术,从工程项目、数据库设置、画面制作和软件管理都通过Internet或Intranet在异地使用标准的浏览器完成。可以帮企业实现自动化控制、远程控制和管控一体化。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快速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监控与自动控制,更是将互联网+的思维和传统的工业自动化相结合,深度契合中国政府的全新国家制造战略。
WebAccess软件区别于其它软件的最大特点就是,完全基于IE浏览器的开发环境,并允许多人同时构建工程及数据库,因此全部的工程组态、数据库设置、图面制作和软件管理都具有了100%的Web监控功能,可以在异地使用标准的浏览器完成。当现场出现异常状况或需要及时修改时,让工程维护人员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让工程维护工作变得及时、高效,并降低工程维护成本。通过该软件提供的Web服务及域名解析、动态IP映射,断点续传等功能,允许用户远程对系统进行维护和更新,同时最新的HTML5技术基础上开发的Dashboard支持手机/平板等多种设备进行跨浏览器的方式进行数据远程监控。
生产企业采用WebAccess软件的优势众多,比如实时数据的远程同步更新,报警信息的实时表现和确认,实时及历史趋势的显示与历史数据查询打印等。此外,该系统还能提供基于Web的网页报表,轻松实现远程浏览和打印输出。在视频方面,内嵌视频与数据的同步显示,基于矢量格式的Web画面具有自适应缩放功能,支持各种分辨率的显示,并允许无限客户端同时在线监控。举例来说,数据采集监控系统与视频监控系统为现代企业信息化整合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传统的数据采集与视频监控系统独立存在不利于用户直观即时的全方位了解和掌握信息。WebAccess系统充分发挥了Web平台的优势,除了预先集成了众多网络摄像机的视频控件之外,还可以通过加载传统视频服务器的OCX控件,将视频图像与实时数据整合到同一幅动态画面中,同时通过Web服务器平台,将视频和数据同步发布到网络中。
在智能制造与工业4.0爆发的时代,MES/ERP系统已经作为每个企业必备的平台,而WebAccess也将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智能制造的详细应用中,我们不仅仅再是一套组态的概念,我们定义为物联网中间件这样的一个角色,可以将工厂级完整的数据传输给上层系统,WebAccess支持API/web service等多种信息化接口,在这种应用中处理的更加游刃有余。
组态监控软件可以说是工业自动化中越来越重要的系统功能,特别是在工业4.0时代的大规模系统监控与诊断应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组态监控系统可以让企业的运营效率和运营成本大幅降低。研华科技的WebAccess则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便利性,彻底破除了组态监控系统的范围限制,实现了更为开放且广阔的工业运营范围,将互联网+思维引入到组态监控应用中,值得众多工业企业广泛应用,从而在实现迎接中国制造2025进程中的弯道超车。
(审核编辑: 智汇小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