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工业机器人或迎来爆发?

来源:原创

点击:1800

A+ A-

所属频道:新闻中心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

    在疫情期间,机器人由于可以替代人员进行无接触工作,因此在医疗救治的众多场景中起到了替换人力的作用。而随着更多的企业开始全面复工,工业机器人也能更好的应对用工荒,并且推动工业自动化发展。

    受疫情限制,工人不能如期复工,在使用工人最多和采用传统生产、管理手段比较多的企业中,生产经营受到极大影响,企业生产力大大下降,更有甚者因此面临破产倒闭。尽管非常痛心,但面对困境,我们不得不从中思考更深、吸取教训:如果我们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更灵活、生产制造实现高度自动化智能化,是不是当我们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或者市场情况的时候,能有更大的能力去抵抗、去应对呢?
    日前,我国首部机器人产业蓝皮书《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在线上发布,其主编石胜君先生接受采访时谈到,疫情过后,更多行业也将加速推向“少人化、无人化、智能化”。而在人民网“金台圆桌”人民战疫·企业对策共商会上,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先生同样也表示,疫情结束后,企业会越来越多的采用自动化、机器人、人工智能等现代的管理方法。
    的确,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技术不仅能提高企业工厂的生产效率,更能大大降低用工风险。这也是我国强力深入推行《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的重要原因,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工业机器人将迎市场应用新的爆发期
    与其说此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不如说其发展是必然,是大势所趋。而疫情给我们带来更深刻的思考是,推动我国制造业高度自动化、智能化,加大力度发展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和技术已是刻不容缓。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全球机器人2019》报告显示,随着应用行业不断扩大,我国自主品牌的机器人现已涉及国民经济47个行业大类和126个行业种类,“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汽车行业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应用行业”。
    而从应用行业来说,作为工业机器人应用最广泛的汽车产业,其冲压、焊接、喷涂和整装生产流程的应用,不仅要求严、工艺杂,而且规模大、门槛也高。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能与国际系统集成商在市场份额上进行争夺的国内公司已经开始崛起,以瑞松科技为代表的国内系统集成商已经具备相当的技术实力和项目规模。
    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制造业员工所拥有的机器人数量)是衡量国家制造业自动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全球机器人2019》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平均密度为99台,新加坡达到831台,全球最高;其次是韩国774台;德国是338台,日本是327台,美国是217台。而中国是140台,尽管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与其它国家仍相较甚远,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有着巨大增长空间,我国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前景十分广阔。据其报告预测,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将达到93.5亿美元。
    而我国首部机器人产业蓝皮书《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国产工业机器人结构持续调整,逐渐走向成熟,国产工业机器人占比在3C电子制造、汽车制造、金属加工三大领域均有所提升。在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应用行业汽车行业,对于汽车行业的前景,世界银行发布最新数据值得关注:2019年全球20个主要国家千人汽车拥有量数据,其中,美国排名第一位,千人汽车拥有量达837辆;欧盟国家和日本都在500至600辆;而中国每1000人拥车量仅为173辆,由此看来随着人均GDP的提高,我国汽车保有量成倍增长空间是存在的。
    对此,《全球机器人2019》报告更是进一步印证:对新车生产能力和现代化的投资推动了汽车行业对机器人的需求,使用新材料、开发节能驱动系统以及所有主要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都推动了对机器人的投资。而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先生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新四化”正在把汽车这个典型的机械产品,转换为一个以机械为载体的电气产品、电子产品、移动智能终端;由一个典型的机械产品转换成由软件定义的机械电子产品。而汽车产业的新未来无疑将催生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不仅如此,疫情过后,机器人将更多的涉足医疗及生活场景。。而这些领域应用需求将拉动工业机器人个别细分领域发展,工促进业机器人将迎市场应用新的爆发期。




    (审核编辑: KEEP)

    声明:除特别说明之外,新闻内容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